英国中学「会煮20道菜」才毕业 台小学生却以为香蕉是白色
▲英国中小学推行烹饪必修课,要会煮20道菜才能毕业。(图/达志示意图)
在台湾,国小生因为爸妈太宠,连香蕉都只看过「剥好皮的白色香蕉」,过胖的比例也是亚洲第一;在情况雷同的英国,为了改善中小学饮食的品质,决定把烹饪课列为必修,让孩子懂得什么才是健康的食物,到14岁时,甚至要做出馅饼、咖哩饭等20种不同花样的菜色才能毕业。
根据内政部统计,台湾成人、孩童的肥胖比例都是亚洲第一,《食品健康安全法》也为此修法,禁止含糖饮料进入高中以下的校园,就是避免孩子养成垃圾食物的习惯,但不少人认为「治标不治本」;英国则因为校园厨房提供的食物不好吃,很少学生吃营养午餐,甚至有些人以洋芋片、巧克力棒当午餐,肥胖比率也是欧洲第一。
根据董氏基金会调查,孩子面对一项新食物,需要尝试10~30次以上,才能建立起对食物的「印象」,只要增加食物熟悉度,就能降低偏食、挑食的机率,所以从小建立到菜园、上市场、洗菜切菜煮饭的教育,是真正达到健康饮食的第一步;现在有些小学已经开始推动「食育教学」,接下来也该是「厨房教学」的时候了。
英国在2014年将烹饪课列入必修,7~14岁的孩子必须在毕业前学会20种菜的做法,推行这项政策的丁布尔比(Henry Dimbleby)和文生(John Vincent)是餐馆老板,他们认为「孩子要透过学做饭,懂得营养学、知道食物是从哪里来的」,而且等孩子学会做饭,可以改善难吃的营养午餐品质,让更多人投入健康的营养午餐,一举两得。
台湾则有「都市酵母」在2015年推出「市场小学计划」,把传统菜市场变成学校,2017年将台北最有历史故事的万华新富──东三水街市场,变成台湾第一座亲子主题观光市场;学生在导览、当一日摊长的过程中,从自己揉面、煮面、找钱、叫卖,也能了解生活上的知识,很多人表示「以后会跟爸妈一起上市场买菜」。
「亲子市场」计划由水越设计企划执行,透过跟店家、设计师、当地居民还有政府的沟通,从中认识连锁店看不到的食材、三代传承的调味料,也可以看到「从产地到餐桌」的中间过程;水越设计也表示,「从环境的改变跟体验活动,能够让人们学习如何跟店家沟通、带入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