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分析》展店已非首要目标 餐饮业现3新趋势

台湾餐饮市场近趋饱和、竞争愈趋激烈,使餐饮业营运策略因此转变,大量展店已非连锁餐饮品牌首要目标。同时,在疫情冲击及外送趋势成形下,餐饮业者发展策略上亦出现3大趋势,除强化数位化布局、提升外送外带比重外,开设街边店的可能性亦再度提高。

经济部统计处统计,台湾餐饮业2020年前8月营收5100亿元、年减6.7%,衰退幅度较前7月8.1%收敛,主要受惠新冠肺炎疫情趋缓、暑期旅游聚餐旺季、振兴券刺激消费,带动餐馆饮料店营收回升,使整体餐饮业单月营收自7月起恢复年成长。

其中,8月餐馆营收628亿元、年增4.7%,饮料店88亿元、年增0.2%,仅外烩及团膳承包业21亿元、仍年减40%,主因边境管制冲击空厨营收。累计前8月餐馆营收4269亿元、年减5.6%,饮料店636亿元、年减3.1%,外烩及团膳承包业195亿元、年减31.2%。

投顾法人指出,由于国内餐饮市场近趋饱和,连锁店成长有趋缓现象,且连锁品牌亦朝M型化发展,中大型连锁品牌采多品牌策略,并积极调整分店经营效率深度评估商圈展店饱和度,借此提升市占率。中小型单一品牌则着重于成本效益分析,展店更为保守。

在市场近趋饱和的红海竞争态势下,提升服务品质、加强客户体验,以及强化制度化系统化标准化管理,已成为台湾连锁餐饮品牌首要的营运主要策略,力求先确立商业模式稳固再逐步展店,若市场反应不佳亦可减少损失,大量展店已非首要目标。

同时,疫情亦使餐饮业改变经营发展策略,出现外送外卖比重提升加强数位化布局、展店形式再度转变等3大趋势。首先,因应外食需求提升,餐饮业者近年来以提高外送获宅配服务比例,又以餐馆及饮料店最明显,自2018年的40.1%升至53.8%。

在今年受疫情影响最严重时期,主要经营来店用餐的休闲服务餐厅(Casual Service Restaurant, CSR),纷纷推出便当或可外带餐点、强化外送服务,以因应来客数减少冲击。即便疫情已见趋缓,业者亦未因此中断相关服务,以分散营运可能风险

其次,餐饮业者亦积极导入订餐APP、餐饮管理系统,以强化数位化布局、拓展销售通路管道。据经济部商业司调查,台湾连锁加盟业导入的新科技,以行动电商达46.7%最高、虚实整合约25.1%、行动支付约14.1%。

而餐饮业者亦因应「宅经济」趋势及零售业全通路化(Omni-channel)来临,纷纷将休闲服务餐厅内的人气餐点商品化、推出冷冻及常温产品,并积极开发多通路上架销售,借此拓展馆外销售通路,盼进一步强化布局触角、降低营运风险。

最后,由于具集客效应、进驻筹备相对简便等优势,餐饮业过往积极进驻百货商场开设新据点。然而,随着外送服务蓬勃发展,加上百货商场店抽成压力较高、营业时间受限等因素,过往因租金人流考量而一度式微的街边店,再度成为餐饮业者考量的展店方式。

餐饮业者透露,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时期,百货商场店遭逢的来客量减少冲击普遍高于街边店,且营运条件受限程度确实较多。虽不代表以后百货商场店将因此式微,但若租金、位置等条件符合要求,依据不同品牌业态营运特性,开设街边店的可能性确实再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