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安眠药切忌做2件事 医警告:与死亡一线之隔

失眠者想方设法入睡,但有些方法却可能让人送命。(图/pixabay)

安眠药改善睡眠困扰的人愈来愈多,根据健保署统计,全台使用安眠镇静药物人数达426.5万人,1年有超过9亿颗安眠药被吞下肚。失眠者想方设法入睡,但有些方法却可能让人送命。

一夜好眠,对许多人来说是很奢侈的愿望。根据健保署统计,2016~2018年全台安眠镇静药物用量从每年8.53亿颗攀升至9.18亿颗,以每颗1.5公分计算,药物长度可环台12圈;用药人数也从411.7万人增至426.5万人,显示愈来愈多民众有睡眠困扰,需仰赖药物入睡。

最近1名退休刑警妻子因使用医师开立的麻醉药治疗失眠,却在睡梦中过世,死因是多重药物中毒与窒息。检察官发现死者睡觉时戴的面罩内,含有吸入性麻醉药Isoflurane爱氟宁以及其它2种安眠药物。

安眠药可以用面罩吸入使用吗?用麻醉药助眠风险是什么?还有哪些错误的助眠行为,可能让人送命?

「把安眠药装进吸入性面罩使用?这不符合医学常规,」睡眠专科医师、思维诊所院长江秉颖认为,目前的安眠药多为口服,不可能以面罩吸入的方式来治疗失眠。

至于想利用麻醉药「昏睡」,更可能一脚踩入死亡陷阱。麻醉药Isoflurane是医院常用的全身麻醉剂,「一般诊所没法开出这种处方,Isoflurane的药单上也未注明可以当作睡眠用药,」台中荣疼痛科及麻醉部主治医师洪至仁说,就此案而言,医师把麻醉药用来治疗睡眠是属于「药品仿单标示外使用(off-label use)」,也就是使用方法已超出药品使用说明书规定,自然有一定风险。

洪至仁说,这类药物副作用是会抑制呼吸,且全身麻醉后,患者毫无行为能力,无法自己控制呼吸、血压、心跳,有时还得插管由机器供应氧气及呼吸,「全身麻醉就是把身体所有的反射都去掉了,自己不会呼吸、完全依赖他人,」他说,这表示此人的生命征象此刻完全操控在别人手里,丝毫马虎不得,所以必须要有专人及仪器监测,「麻醉药不能当安眠药,这是很危险的,更不可能自己在家里使用,」洪至仁说,目前合法可在家中使用的吸入性麻醉剂是治疗疼痛的,并非失眠,「若在家里麻醉麻到睡着了,谁来叫醒他?」他忧心地说,患者很可能从此一睡不起,实在太危险;江秉颖也提醒,「麻醉药的睡眠深度,是患者被刀割了也不会醒过来,」他认为在家里使用麻醉药助眠是很危险的。

为什么有医生甘冒如此大风险,用这种方法协助患者入睡?1位不愿具名的麻醉科医师推论,使用麻醉药物助眠应该是利用药物的物理特性,因为麻醉药物多为水剂,若能滴在面罩的盒子里,加热成为蒸汽,由患者的肺部吸入到血液吸收并影响大脑,只需要一点点的麻醉药量,达到足够睡眠就好;但问题是药物剂量难以拿捏掌控,何况是让患者在家自行使用,睡眠与死亡仅一线之隔,「还是不要乱试,风险及代价太高,」他说。

不少人喜欢喝点小酒帮助入睡,也会影响安眠药效果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成瘾防治科主任黄名琪解释,很多人认为喝点酒可帮助入睡,但当酒精渐渐被代谢完,反而可能破坏睡眠结构,造成下半夜浅眠、易醒;而且自行混用多种镇静安眠药及使用酒精,会因药理作用,增加使用药的危险性

「喝酒不必然对放松有效,反而可能增加猝死风险,」江秉颖兼具睡眠专科及耳鼻喉科医师资格,他说,喝酒除了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抑制呼吸中枢,让肌肉放松,呼吸道受压迫,患者打呼更大声;或者原来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状况会更加严重,甚至引发猝死风险,因此他常建议患者服用安眠药期间,尽量不要喝酒。另外,他也提醒正在服用心律不整及心脏衰竭药物的人,最好隔开2~3小时再吃安眠药,以免影响药效

若改变生活作息,失眠状况仍没改善,应尽速就医寻求医师协助。(图片来源:pixabay)

影响睡眠的原因很多,找到原因对症治疗,才能终结失眠恶梦。黄名琪说,民众若有失眠问题,可从改变生活习惯做起,譬如改掉睡前想太多的毛病。有人习惯在睡前检讨自己或规划未来要做什么事,反而可能造成紧张、烦恼或情绪波动,更加辗转难眠,黄名琪建议,睡前应尽量安排做轻松的事,让身心处在平静状态。

若改变生活作息,失眠状况仍没改善,应尽速就医寻求医师协助。「不是用安眠药敲昏睡着就好,找到原因对症治疗才会好,」江秉颖说,目前会影响睡眠的因素有80多种,他建议,有失眠问题时不妨找有睡眠专科执照的医师,抓出影响睡眠的原因,而不是自己胡乱吞安眠药,反而错失治疗机会,「真正好的睡眠品质,不是睡了多久,而是隔天醒来有睡饱的感觉,精神饱满,」江秉颖说。

一名75岁女性失眠20多年,求诊睡眠专科医师后发现,原来是生理时钟失调以及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让她难入眠。江秉颖利用认知行为治疗,为她调整生理时钟,同时改善鼻过敏状况并训练喉咙肌肉。结果,这位女士从1天8颗药到完全不必用药,顺利摆脱失眠困扰。不过目前这类非药物的治疗失眠疗程没有健保给付,每次看诊约需自费3,000元左右,整个疗程约6~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