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介白/【石木钦案】独家报导下,未审先判的冤魂何其多

前公惩会委员长石木钦因卷入二十多年前的与当事人不当饮宴案,狼狈请辞下台。(图/记者季相儒摄)

才刚审完台大校长管中闵的违反兼职案,身为终审特任官的前公惩会委员长石木钦,却因卷入二十多年前的与当事人不当饮宴案,狼狈请辞下台,时机点来的巧合,引发各方揣测。

来自蓝绿各自不同政治立场的评论看法,因为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自然得出不同的解读,诸如拔「管」不力秋后算帐等,又如司法圈内逼退人事斗争,甚将幕后黑手的砲火指向司法院长许宗力。各种版本的流传,好不热闹,满满的流言蜚语成了司法圈内茶余饭后的题材,但过程中的媒体角色,却成了被忽略的重中之重。

已请辞下台的石木钦,从他透过律师发出的函文可知,此刻除了搜证考虑对大院长许宗力提告外,在与律师讨论案情之余,石木钦应该终于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司法不公」了吧!

一件事有其两面,石木钦是否为伪善的司法官?有无涉入关说或只是单纯接受不当饮宴?权责单位如监察院自会调查认定,但重点却是,过程怎会如此粗糙不堪,遑论一般老百姓遭遇官司时所受到的对待。

先说这一宗牵涉超过二十年的黑函检举案,曾经出现在2014年石木钦刚出掌台湾高等法院院长的人事案,原本沉睡的案子却在管中闵惩戒宣判出炉,作成最轻的申诫处分后,重新被拿出来调查。这里的调查,先「刑事后行政」,检方先查有无刑事不法,意外取得长期与石木钦往来密切的上市公司老板翁茂钟,内有翁个人与公开行程的行事历,纪录留存之完整,意外掀开翁茂钟与司法圈人士饮宴的名单。

检方在确认无刑事不法后,全案签结,至于是否有违反法官伦理的行政不法,则是重回最高检察署,由检察总长署名将石木钦函送司法院议处。而8月29日新上任的司法院政风处长沈明伦,积极调查此案,在约谈石木钦后,其主动请辞公惩会委员长一职,腾出难得的终审特任官之一的位子

石木钦在政风处约谈后主动递出辞呈,但纸媒很巧的在确认请辞后旋即独家报导,紧接着又在9月17日司法院召开人事审议委员会前夕,另有媒体加码系列报导,爆料另有多名司法官也成了翁茂钟的座上宾。顿时风声鹤唳,深怕吃到不该吃的饭而中枪

石木钦被指长期接受不当饮宴,如果司法机关不想让外界知道,媒体根本无从得知,除非是有心人的操作,透过媒体的报导让全案没有回旋空间,并透过媒体放话,自然可以营造泼粪的效果,先把石木钦的脸抹的又黑又臭;就如同在侦查中,刻意对特定的案件及涉案名人,提供给媒体进行炒作,除有利侦查,也顺带营造有罪元素,将压力抛给接手审判的法官,若法官判决无罪,再对其扣上「恐龙法官」的廉价指控,本小利粗,以致于类似案例所在多有。

▲身为第四权的媒体,在面对独家新闻时,应客观且兼顾平衡,以免成为被有心人操弄的棋子。(图/视觉中国CFP)

是以,石木钦案在台北地检署的刑事他字案调查时,密不透风,怎么待案件回到司法院的行政调查时,却成了一堵透着风的墙。会有如此差别,在于刑事案件有泄密的罪责,但类似石木钦案的行政调查却没有相关刑责,因此先确定石木钦请辞信递出,紧接着就有媒体做独家报导。

媒体身为第四权,除了满足读者知的权利外,在面对有人提供独家新闻时,能否先静下心来,把独家的成就感先暂时摆一边,想想是否会成为被人利用的打手;另应兼顾平衡,以免因单一管道的片面喂养新闻,失了客观性,甚至成为被有心人士利用的棋子,变成未审先判的帮助犯。

面对类似司法风纪案件,以及层级到终审的公惩会委员长,记者当然很难抗拒不发,碍于新闻同业的竞争,以及担心漏新闻,这是记者的悲哀与宿命。身为媒体人,有新闻不发,失职,非发不可,也要尽量客观。

该案所谓的接受不正当饮宴,如果是为特定案件当事人的偶发性接受招待,肯定一刀毙命,但远从二十几年前就持续互动到近五年前,两人的关系应该是交往多年的老朋友。以目前司法院人审会议决的罪名严重违反法官伦理,伤害司法形象来看,司法圈内人如果交往多年的好友涉讼,赶快退出群组,把电话设为黑名单,免得日后倒楣流弹打到。

石木钦案的消息外泄,适足给所有媒体人上了一堂课,石木钦请辞乃至后续的人审会议处,过程中,不利石木钦的消息一再外泄,也难怪他会发律师函司法院长许宗力,并感叹此刻已经未审先判了。纵使在媒体淡忘此案的某一天,就算还了他公道,但为时已晚,伤害也恐难回复。

好文推荐

董介白/【分案霸凌】被霸凌的是法官,还是诉讼当事人?

董介白/开了认罪协商大门再回甩个闭门羹

董介白/侦查「大公开」 司法大嘴巴斲伤人权保障

●董介白,ETtoday新闻云撰述副总编辑,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