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New eID是如何夭折的?「数位」依旧无法粉饰的信任问题

●《多维TW》/谭英瑛、黄奕霖

编按:2021年1月21日,行政院正式拍板决议暂停数位身分证(New eID)的换发,更表示将待相关专法通过,政策取得社会共识后再行推动,形同New eID政策正式按下「刹车」。该政策原被视为是政府推动「服务型智慧政府」基础,如今落得「暂缓」局面,此文或能解释为何规划多时的New eID政策,不论是学界、公民团体,甚至是民进党立委都砲声连连。

▲即便曾请出唐凤出来释疑,但数位身分证终究逃不了「暂缓」的命运。(图/翻摄自Facebook/内政部

当代各国政府均致力于数位化政府的建置,像是新加坡、澳洲、欧盟、德国均曾端出与数位政府相关的各式政策,台湾也不自外于这股浪潮,先是行政院于2017年启动「数位国家・创新经济推动方案」,国发会也以此陆续推动「服务型智慧政府推动计划1.0」、「服务型智慧政府推动计划2.0」等政策,走上以「资料」连结政府与民众的治理模式,其中电子身分证(New eID)的落实,更被视为台湾「智慧政府行动方案」的基础架构

但这项政策显然命运多舛,除了「晶片化」的相关配套广受资安界及公法学界质疑外,连同为执政党的民进党立委也多不买帐,继第九届民进党团立委冻结New eID的部分换发计划的预算之后,多位绿委公开表明对New eID的质疑与不安,甚至直指在台湾法治、资安监管、个资隐私、专责保护机关等方面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New eID恐将成为「中国渗透破口」。

「进步性」象征 正持续流失

部分绿委对New eID的批判好似不留情面,却也借着New eID点出当前政府在推动数位化政策的不足与弊病。

民进党立委洪申翰便认为,New eID不是不能做,但此议题牵扯到当前政府「资料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体质,而台湾社会对于科技伦理的讨论并不充足,民众不清楚个人数据将被如何使用,对于哪些个资应该被保护也没有概念,政府在数位发展的同时,对于技术保护、监管分责及相关法令更未与时俱进。在体质欠佳的情况下,若只追求科技进步的方便性,在资安和人权保障方面当然有重重疑虑。

▲New eID的政策,不仅公民团体强烈反弹,连绿委都不太买单。(图/记者屠惠刚摄)

此外,在「数位化」便形同「方便」、「进步」的观念下,对于「数位政策」究竟要达成何种目的,政府似乎也有欠考量。以目前备受争议的New eID的换发为例,民进党立委钟佳滨认为,身分证最主要的功能应是「确认本人」,而政府为了要给予人民福利、惩罚或义务,如:人民领福利金、领选票或是遭到政府处刑,就必须正确识别人民的身分。要验证个人身分,一来是依靠国家对个人的「社会关系」,再者则是配合个人的「容貌」、「指纹」、「DNA」、「虹膜」等生物特征进行对比。

过去政府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来确保身分证上生物特征「容貌」的真伪,新式身分证也借此一同换发,而此次New eID数位身分证并非透过法律授权换发,而是政府认为既然要换发新身分证,那不如从「纸本」变成「晶片」,但除此之外,似乎并未发挥「确认本人」的功能。

「身分证要做的重点不是晶片,而是要借由生物特征的搜集来确认你的身分是否为本人,那才是根本,不做生物特征搜集,做其他的干嘛?国家跟人民的关系,就是确定本人而已。」

▲事前行政院拟采小范围试办的方式,试图以此消除民众疑虑,但像是政党光谱系属泛绿的台湾基进依旧不买单,最后新竹市政府也出面「喊卡」。(图/记者陈凯力翻摄)

钟佳滨强调,台湾的身分识别做得不好,已无法满足现在国家对人识别的需求,新版的eID虽然在晶片中放了许多资料,让身分证变成一把个人的专属钥匙,将所有个人帐号和资讯进行整合,但在方便之余,也使风险倍增。而关键在于,这对促进国家确认民众的身分识别上,其实毫无帮助。

「除非你告诉我,这次换发的照片有特别规格,要现场拍摄,然后能取走我的虹膜进行辨别,否则就识别功能而言,New eID与先前的纸本有什么差别?」钟佳滨指出,采集生物特征并非不能触碰的禁地,而是政府进行身分识别时的必要措施,但前提是要符合比例原则、依法而行,且对民众的个人资讯、足迹做到最小侵害。但New eID在筹划时似乎没有想清楚身分证数位化的根本目的,只是如同惯性般,认为新技术必然比纸本更加「先进」。

▲原定的数位身分证样板。(图/翻摄自内政部官网

然而,若台湾早几年施行该政策,或许还能称之为进步,但现在呢?撇除新颖性外,New eID显然已不具备原有的优势与必要性,要带动数位智慧发展,是否必然要捆绑身分证?不无疑义。

eID的换发只是数位政策的其中一块,但其所引发的争议,也反映出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政府虽然在数位发展上极力跟上脚步,在方向与目的上却未臻明确,反而略显盲目地追求「先进」,在资安技术、相关法规、监管分责及使用伦理上,仍未与时俱进。

中央研究院法律学研究所资讯法中心曾于11月发表了《数位时代下的国民身分证与身分识别政策建议书》,认为内政部目前规划的New eID欠缺宪法的法治基础,与New eID一同推出的「跨机关业务资料共享与整体智慧政府计划」也尚缺可课责性的设计。其意见似乎也说明了,为何政府的数位政策总会被外界质疑,不受社会大众信赖。

官民资讯素养 犹然不足

内政部长徐国勇先前曾表示,这次New eID是由向有「护国神山」美誉的台积电所生产,故民众无须就资安疑虑过度担心,但在科技业者出身的民众党立委高虹安看来,晶片只是资安环节的一部分,重点应在于晶片设计、晶片作业系统应用程式开发、写入设备与资讯应用软体,并非只聚焦于晶片由谁生产;在业者听来,徐国勇的说法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高虹安认为,以资安角度来看,现行已有很多方法能进行强化,像是安全认证、架构、机构等,但重点仍在于政府的外包管理能力,并不是任何一间厂商外包,政府都可以轻易信任,例如专门研发国防武器装备,而握有许多军事机密的中山科学研究院,便遭媒体揭露在网路储存伺服器采购招标时,将中国大陆的百度云(Baidu Cloud)作为备份端的选项,而没有明确排除这项云端服务,而还验收通过。原因在于,采购人员不懂如何写标案的规格,厂商写什么,政府就照单全收,这都显示政府人员在资讯科技认知的不足。

▲台湾受到恶意软体与勒索软体攻击的比率都高出全球平均,是资安的风险地区。(图/微软提供)

此外,台湾人权促进会、开放文化基金会等民团的反对声浪,大多强调应先就New eID设置专法与个资独立机关,再行推动New eID政策,也就是强调该政策的「配套措施」;高虹安也认为,当前台湾将资安规定散落在《资通安全法》、《电子签章法》、《个人资料保护法》等不同法律规章,确是于分散;再者,《个人资料保护法》的订定与罚则轻微,实对于泄漏资料者无吓阻作用,而以New eID这案例来说,一旦政府搜集了人民的使用数据直接进行相关应用,其间却无专责机关对此进行把关,民众对于政府的资料使用自然有所忧虑。

设置独立个资机关,旨在提供民众一个资料服务回溯机制,或用于审议民间、政府对于各项民众个资数据使用的「公益性」,但目前既有的行政院资通安全处,主责资讯政策与制度面的设置,而国发会则仅有个资保护专案办公室专研个资法,都不足以因应当前数位政策对个资保护或应用的需求,例如医疗AI等业者很难拿到客户资料,亦没有明确游戏规则可供遵守,相较之下,电商平台、人力银行等掌握大量使用者数据,目前个资法规的松散,也不见得能督促平台尽到妥善管理个资的义务。

▲内政部于21日表示,专法草案提出并无时间表,也会与政务委员罗秉成沟通,制定专法。(图/记者李毓康摄)

不论是大方向上的「数位化国家」、「智慧政府」,或是较为个别政策面New eID的执行,法规的健全度均影响民众对该类政策的看法,就如钟佳滨所言,每个人都有维护安全的方法,但当人民将资料交给国家,究竟人民要如何知道国家是否为人民值得信任的「枕边人」?其中促进信任的关键为有健全的法规与相应制度,毕竟,「国家不可能是枕边人,不能因为感情而信任」。

热门点阅》

军事家/对抗中国军事威胁 亚洲版小「北约」成立?

► 林忠正/北京从制裁澳洲得来教训:十年内中国经济依旧仰台湾鼻息

► 军事家/解放军机频入侵 谈台日两国机型识别

► 王志鹏/退将林勤经泄密案 不谈追不回的退俸 而谈军人的道德操守

●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多维TW》月刊062期,原标题为「数位ID:一票玩到底的『个资悠游卡』?」,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