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西安-西安美食 不带荤的特色小吃
西安美食相当丰富,就算是没有肉的食物,也相当美味;游历此地,一定要品尝当地才有的独特滋味。
既然这一次介绍的都是西安著名的古刹,那么美食的部份就不太适合介绍荤菜了。每当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中秋季节,古城西安就有一种秋冬小吃-「黄桂柿子饼」上市。
黄桂柿子饼,也叫「火晶柿子饼」,是西安著名的甜点。两面金黄、馅心绵软;馅料色彩绚丽、柿桂芳香扑鼻,既是单独食用的小吃,也是酒席宴上的细致点心。
陕西关中地区流传一段,黄桂柿子饼与闯王李自成的轶闻。相传,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以后,继续进军北京。起兵之时,关中正值灾荒之年,粮食缺乏,临潼的老百姓使用当地盛产、熟透的火晶柿子,拌上一点面粉,烙成饼,供李自成军队作干粮吃。李自成的部队得到粮食补给之后,斗志昂扬,很快以破竹之势攻下北京,推翻明朝。
黄桂柿子饼的制作,是将熟透的临潼火晶柿子洗净、去皮、去蒂之后,放入面粉。柿、面各半,用力搅拌,直到揉匀为止。用这种面团包入由白糖、黄桂、核桃仁等制成的馅,做成饼坯,再放入倒有少许清油的平底锅内,用铁铲把饼坯压扁,盖上锅盖,进行烘烤。待到底面发黄时,翻个面,再加清油,盖上锅盖,继续烙烤熟后即成。
蓼花糖是陕西省传统回族食品之一。它呈圆鼓槌状、个大体轻;金黄色的表皮上,均匀地沾满一层白芝麻。咬开后,里面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糖心。因为形态肥大、蓬松,很像蓼花果实而得名。其实台湾也有这种食品,它就是台湾习俗中过年时候吃的麻,或称米。
蓼花糖,据说起源于陕西省三原县,出现于明代正德年间,距今已有接近五百年的历史。相传明末时,每值腊月,南方一带的小贩,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糯米制成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去卖。临到年关,卖剩的年糕不便带回,就寄存在亲友家里,挂起来阴干。次年将其捣碎,揉捏成条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风露、粉碎成棒状,经油一炸,内部蓬发、体积膨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后来人们逐步摸索,在表面黏芝麻仁或白糖。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地方官吏搜集珍馐奉献,将「蓼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太后大加赞赏。以后,蓼花糖就被列为贡品。
枣香甑糕 味美引人垂涎
甑糕又名水晶龙凤糕。以糯米、红枣为原料,层层叠放、色泽鲜艳、红白相间、枣香浓郁、软糯黏甜。
甑糕使用最古老的蒸具「甑」蒸制而成,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甑,形似圆筒,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蒸甑糕时,将甑放在一个大口锅上,锅中添水,再将浸泡好的糯米、红枣铺在甑底。具体地说,要先铺红枣一层,再铺糯米一层,如此一层夹一层,一共要铺七层(三层米四层枣)。铺完后,盖上湿布和锅盖,用大火烧开,之后反复洒水三次,最后用文火焖蒸,五六小时后即可蒸成。
甑糕是由中国三千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的专用食品「粉」演变而来。先秦的「粉」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馅蒸成的糕饼,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