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糖尿病患吞针头控制血糖 竟向乌龟取经
近期医药科学领域陆续传来佳音,在糖尿病与癌症治疗研究有重大进展。(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科学的演进动力不外乎一次又一次突破瓶颈,且挑战难度与影响力成正比;医学亦然,最近在国际知名科学期刊发表的两个医学界重大突破,针对的皆是数十年甚至一世纪以来无人能解的难题。
科学家1921年发现胰岛素之后,近百年都以皮下注射治疗糖尿病,而开发更方便的口服胰岛素以治疗糖尿病,始终是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研究目标。最近,《Science》与《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期刊分别有针对口服胰岛素的新研究发现,后者是由德国两家研究机构合作发表的口服胰岛素I388的临床二期试验,结果证明了口服与皮下注射胰岛素,对第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无差别。
由于I388剂量高的问题,还不适合商业化,因此研究团队暂停进一步开发,但是科学家证明口服的胰岛素治疗基本是可行的,仍具有积极意义。而另一个结合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Novo Nordisk的合作团队,同样克服了近一世纪以来胰岛素无法口服的障碍,研发可以用吞的「胰岛针」,目前已经在动物实验中证明效果与注射之胰岛素相当,成果发表在《Science》中。
让病患把针头「吞下去」
全球约有4.15亿糖尿病人口,无法自行制造足量的胰岛素,抑或胰岛素无法发挥正常功能,造成血糖失控飙高,引发严重并发症,包括肾脏、视网膜、心脏疾病。糖尿病患每天必须靠胰岛素注射维生,一旦停止即有血糖过高的生命危险。但是这也造成了病患日常的麻烦,除了频繁注射的不适感,有些针剂必须冷藏,还有针头造成的医疗废弃物问题。也因为这些麻烦的过程,造成日常生活极大的不便,致使许多病患无法有效管理病情而引发其他并发症,耗费许多医疗资源。
为此,从一1922年第一位病患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成功控制血糖后,科学家就不断想办法研发胰岛素的口服方式,可惜100年来一无所获。原因主要是胰岛素属于生物制剂,一旦进入肠胃道极易被分解;此外由于生物制剂分子较大,也很难穿透消化道表面的黏液层,以及紧密排列的上皮细胞,因此无法进入血液当中控制血糖。
MIT团队因此想出一个办法:让病患把针头「吞下去」,而且这个针头还得自己到达消化道,并且让自己附着在消化道表面后,才将胰岛素针头穿入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很难想像如何将针头吞下去,而且这个针头还可以自己定位在消化道正确的注射方位?答案就在大自然的演化当中。
解决口服难题—向乌龟取经
豹纹陆龟(leopard tortoise)是一种重达50公斤的大型陆龟,由于龟壳顶端是尖的、底盘平稳,这样的形状让豹龟就算不小心四脚朝天,也可以靠地心引力让自己翻回来(不倒翁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