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破裂是生死分界线 要定期磁振造影检查追踪脑动脉瘤大小

▲脑动脉风险族群,一定要定期磁振造影检查追踪脑动脉瘤大小,以作医疗处置。(图/记者林悦翻摄,下同)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80岁高龄的曾老太太因失智问题前往台南市安南医院神经内科就医,脑部磁振造影扫瞄意外发现曾老太太有一右侧内颈动脉之动脉瘤,大小约近1公分,经再以脑部导管血管摄影检查以确认病灶位置及大小,施以「经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曾老太太恢复良好,日常生活质量正常。

神经外科张哲肇医师指出,曾老太太先后两次住院,第1次接受脑部导管式血管摄影检查以确认病灶位置及大小,相关结果送健保局申请卫材,申请通过后第2次住院接受手术,术后良好。

张哲肇医师指出,脑动脉瘤好发于4、50岁以上成年人,与抽烟、血压控制不佳有关,而红斑狼疮自体免疫疾病或多囊性肾病也有较高发生率。脑动脉瘤算是并不少见的脑血管病变,在其未破裂出血前,通常无任何症状,少数情况如碰巧发生在脑神经旁会压迫神经而造成单侧眼睑下垂合并复视,即有可能是后交通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所致,此症通常会在破裂出血前发现,大都是因为已造成病人日常生活上的不便。

张哲肇医师说,脑动脉瘤破裂出血通常造成所谓蜘蛛膜下出血,其中最为典型症状为爆炸性头痛病患通常主诉如被雷击般的头痛,是有生以来最严重头痛,常伴随颈部僵硬。一旦出血约近3分之1病患到院前已无生命迹象,经过急救亦无法挽救,约3分之1病患即使送医后,仍因破裂产生的并发症如再出血或脑血管痉挛,导致最终死亡或重度失能,仅有不到一半的病人有机会借由「开颅夹闭手术」或「经血管内栓塞术」避免再次破裂出血,但仍有可能遗有水脑症需接受脑室腹腔引流管置放手术,或是遗有头痛、眩晕等情况,因此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伤害性可说是所有脑中风类型中最严重的一种。

张哲肇医师表示,目前动脉瘤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开颅夹闭手术」与「经血管内栓塞手术」两种,仅极少数复杂性或巨大型动脉瘤需要进行脑血管绕道手术。开颅夹闭是将动脉瘤颈的部位,以钛合金动脉瘤夹进行夹闭,阻断血流进入动脉瘤腔内,栓塞则是由鼠蹊部穿刺动脉置入导管至动脉瘤处,将动脉瘤腔以白金线圈进行填塞的方式治疗。动脉瘤治疗目的是为了防止出血或再出血,两种治疗方式风险差异不大,最大风险在于未将动脉瘤夹闭或栓塞前发生破裂出血,此出血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如重度失能、植物人甚至死亡等。

通常神经外科医师会考量动脉瘤发生位置与外形、是否破裂出血与病患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接受手术等因素,来选择最适合之治疗方式。通常「开颅夹闭手术」可能较适合在已破裂且有多量脑内出血压迫脑部(可同时手术清除血块)、动脉瘤颈较宽(大于4mm以上,若栓塞则可能需要额外配合支架置放)或位于中大脑动脉之动脉瘤(手术位置深度较浅)。另一方面,如位于后循环椎动脉基底动脉、后大脑动脉等部位时,因开颅夹闭需要进入较深之部位进行处理,所以此类动脉瘤会以栓塞较为适合。

张哲肇医师强调,多数未破裂脑动脉瘤并无明显症状,故如同曾老太太一般,于门诊就诊之未破裂脑动脉瘤病患,多为健检或因其他病因进行脑部检查时意外发现。若属于有脑动脉瘤家族史(一个家族中有两代或以上直系亲属如双亲子女或其兄弟姐妹患病)、动脉瘤高风险族群如长期抽烟、高血压控制不良,或患有红斑性狼疮、多囊性肾病的人,可考虑于健检中加入磁振造影(MRI/MRA)检查进行筛检。

据统计脑动脉瘤小于0.7公分以下者破裂机会低,小于0.5公分以下之动脉瘤则更低,破裂出血机会约为千分之1到5。张哲肇医师建议病人,脑动脉瘤如小于等于0.5公分要定期来医院追踪,0.5公分至0.7公分要让医师评估后续如何处置,大于等于0.7公分者一定就要做医疗处置以避免破裂出血之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