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多半没救!这类人风险高

医师指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病人会出现爆炸性头痛感觉有生以来从未过有的头痛。此为示意图。(达志影像/shutterstock)

62岁蔡先生缺血性脑中风及高血压病史,时常头晕症状长达3年,至医学中心检查出1.8公分的「脑前交通动脉瘤」,辗转至台北慈济医院就医,神经外科徐贤达医师考量动脉瘤随时有破裂造成死亡的风险,与其沟通后进行「开颅夹闭手术」;术后状况良好且无任何并发症,回归正常生活

脑动脉瘤是因脑动脉管壁长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压力,导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导致,常见于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等血管交会处,在台湾盛行率约5%,好发于40至70岁年龄间,女性发生率男性的1.5倍;先天缺陷、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栓等皆为致病因子

徐贤达说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时,病人会出现爆炸性头痛,感觉有生以来从未过有的头痛。而出血病患中,超过一半在就诊前或抢救过程中便回天乏术,另一部分患者则在术后24-48小时内因再破裂出血,导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因出现水脑症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导致终身卧床失语症意识障碍重度失能或神经缺损的后遗症;仅少数患者能幸运医治,愈后能自理生活。

目前脑动脉瘤主要治疗方式为「开颅夹闭手术」及「经血管内栓塞手术」两种。徐贤达表示,开颅夹闭手术须移除头盖骨,以钛合金动脉瘤夹夹住动脉瘤根部,防堵血流进入动脉瘤,避免再次破裂,属于精密手术,手术成功后复发率几近于零,适用于前交通动脉瘤、中大脑动脉瘤及后交通动脉瘤等。

而栓塞手术则是从鼠蹊部穿刺动脉,置入导管至动脉瘤处,以白金线圈填塞动脉瘤腔的方式治疗,手术困难度相对低,但存在与动脉瘤大小成正比的复发率,适用于基底动脉瘤及高龄患者。

徐贤达提醒,三高患者是动脉瘤的危险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者,须遵循医师指示用药,维持规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颠倒,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另外,脑动脉瘤生长过程无明显症状,建议高风险族群应定期做脑血管健检,及早揪出潜在脑动脉瘤;若日常中出现不明原因恶心、呕吐、视力突然改变等,务必前往就医。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