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面对欧商建言 照见台湾无言的结局?
一旦外商纷纷退出台湾市场,其实也就意谓台湾进一步被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中,更遑论这些外商如果是转进大陆,则此消彼长。(图为出口,本报系资料照)
这几天最能吸引台湾朝野民众关切,和媒体舆论竞相报导的,无疑聚焦在两岸领导人马英九和习近平,在新加坡所举行具历史意涵的「马习会」。相形之下,其他新闻议题就只能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我们认为,欧洲商会于3日所发展的2016年建议书,就是一个最显著的事例。
欧洲商会在其所提「决断瞬间,果敢行动,迎向不确定年代」年度建议书中,所提诸多观察建议事项,出发点固然是在商言商的期待台湾能够有更健全及对外商友善的投资环境,但是在探讨台湾总体经商环境的良窳消长时,却也触及台湾政策法令和执行面的某些罩门。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认为欧洲商会的这份年度建议书,不只值得政府主管部门重视,且可做为带动台湾转型改革的触媒与契机。
综观欧洲商会从外商角度为台湾把脉,归纳出台湾经济所面临的六大挑战,包括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劳动力明年开始负成长,经济成长仰赖于稳定供电,台湾健保重量不重质,台湾人才吸引力不足,以及台湾观光硬体设施跟不上观光需求。平情而论,这些议题台湾的有识之士也知之甚详。但从外商的角度来看,台湾如果无力解决这些挑战,也就是在台湾的营商环境未能改善,则可能逼使外商萌生退意。
进一步解读欧洲商会有关外商可能萌生退意的说法,与其说是出言恫吓,不如说是对于台湾面对挑战却无力克服的失望。一旦外商纷纷退出台湾市场,其实也就意谓台湾进一步被孤立于全球经济体系中,更遑论这些外商如果是转进大陆,则此消彼长,而台湾未能提供外商健全友善的经商环境,也就成为「为渊驱鱼」的自作孽者。欧洲商会不只对台湾经济所面临的重重挑战,表达高度关切,台湾政坛朝野恶斗,地方对抗中央的戏码无止境的上演,更是让外国人都看不下去,因而在今年度的建议书中,首度将「党派冲突」,列为建议改善事项。
解析欧洲商人对台湾严重的党派冲突表达关切,自然不应肤浅的做出「外人干政」的制式反应。欧洲商会在建议书中直指,台湾政府采购环境最严重也最常发生的问题,就是中央政府政策无法在地方实践。包括地方政府官员经常公然拒绝合作,或抱持地方利益至上心态,毫不掩饰的抵制中央政府政策。
欧洲商会的这些指摘,反映外商明明依据台湾政府奖励外商来台投资的政策前来设厂、营商,但往往发现地方政府竟然与中央政策不同调,令他们无所适从。此外,在外商的眼中,台湾政治上的民粹主义,已经使得台湾公共工程的投资预算,远低于社福预算,也导致基础建设品质每况愈下。
总结这些肇因于「党派冲突」的乱象,欧洲商会只能呼吁中央政府应展现作为,维持良好的沟通,包括重新检视其党派间沟通,以及由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并能有效执行政府政策。
除此之外,欧洲商会也指出,当前台湾的法规体制,过度聚焦于「市场前控管」,与欧洲所重视的「市场后监督与业者自律」截然不同,也凸显台湾囿限在防弊重于兴利的制式思维。欧洲商会因而敦促台湾应采取决断行动,让法规与国际接轨。我们认为台湾果真能从防弊导向转变为兴利导向,则不只有利于吸引更多外商前来投资,并将有于加入TPP或RCEP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欧洲商会的建言,同样有可值参采之处。譬如针对少子化所带来的冲击,他们的建议是应关闭闲置的中小学及大学,将省下的经费,用于提高福利及研究单位的研发预算。又譬如在基础建设发展领域,更旁观者清的指出如能在基隆港建立一座多功能邮轮转运站,当可争取会展客源,吸引更多旅客来台。
综而观之,欧洲商会的建言,固然是在商言商,但如果台湾无力回应,日久失人心,等到哪一天,欧洲商会懒得再提建言,甚至连商会组织也告解体,这些国际企业可以选择更友善的投资经商环境,台湾大概就只能独守空闺,吟唱无言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