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中科院往事追忆/核武风云在台湾(八)(朱伟岳)

毛泽东(左)与史达林合照。(本报资料照片

农业社会长成什么样子呢?各读者请看蒋梦麟着<西潮>一书,大致可知晓其轮廓鸦片战争时的英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工商业国家,其全国农民为少数,多数为居住于城市的工商业人士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见识了西方效率以及船坚砲利,乃有亡国灭种危机感,使全国上下,认清了这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故在鸦片战争以后,承担治国重任满清大臣们,才和皇帝王公们一同搞起「办洋务」、「废科举」的大业

但农业社会累积了好几千年的沉疴,并非清朝朝廷「办洋务」、「废科举」的脚步可轻易满足,许多国人还是觉得太慢。在这种氛围下,孙中山(1866~1925)才能号召激越的青年志士,奋起推翻满清,创建共和,在政治体制上先做改革,希望快速革故鼎新,期使中国马上富强起来。而严酷的现实是,华夏中国基本上还差不多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农业国家。除了有极少数的铁路公路港口建设外,全国几乎没有公共建设。全国除勉强有点机械加工纺织业之类点缀于大都市之间外,几无任何像样工业。连邮局海关,都是由外国人经营

初创中华民国不祗是一个早熟的共和国,实际上全然是一个虚有其名的空壳子。因为她的社会结构改革,远远落在政治体制改革之后;民国初年的割据混乱,真是势所难免。故孙中山做了大总统,仍要高叫「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直叫到他于民14年(1925)辞世。在孙中山之后,果然出了两个出色的同志,继续领导群众大搞其革命,那就是蒋介石(1887~1975,比孙中山小21岁)和毛泽东(1893~1976,比孙中山小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