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智富/从量化到质化分析 买进绩优飙涨股

文/Smart智富杂志 贺先蕙

身价从15万美元累计至1亿美元要多久?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花了22年!1956年、26岁的巴菲特带着15万美元积蓄回到故乡奥马哈(Omaha),展开一段价值投资实验之旅,直到1978年、48岁时他才赚进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亿美元。他如何让自己的资产增长666倍?

答案就在雅诺德研究撰写的《巴菲特的第一桶金》书中,总结这个时期股神的投资经历,主要有3项心法

心法1、愿意花10年研究、等待买进机会。例如买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后的第5年、巴菲特在1967年以860万美元出手买下家乡一家保险公司─国家保障(National Indemnity),整个交易竟是在1周内就完成。不过,为了做成这笔让股神从此踏入保险金融市场关键交易,他可是花了10年时间去研究、布局、等待「猎物」入网。

心法2、聘请出色经理人,成功整顿公司,再以巴菲特于1964年买下波克夏海瑟威公司为例,「股神」并非只靠善于投资而致富,如何为旗下投资的公司找到出色的经理人、如何设计出适当的奖励制度绑住人才,才是股神长期投资能够成功的关键。

当巴菲特买下了波克夏海瑟威后,虽才发现其产业景气糟到不行,公司完全有可能持续亏损。合理的做法是坚持原定计划,迅速获利了结。但巴菲特不但不卖持股,反而加码买进,而且,是以扫货的方式买进。

身为最大股东的代表人,巴菲特特明白,陷入困境的公司,必须由合适的人来经营才能成功。他对如何经营纺织公司毫无头绪,但是他有一名新贝德福(New Bedford,波克夏海瑟威所在地土生土长、一辈子都在这个产业工作的人担任公司总裁——肯恩.查斯。身为执行董事会主席,巴菲特是真正的老板。他们一起带领波克夏海瑟威进行8阶段的重整

心法3、不只看财报,更重品牌和成长性

从1956年回到故乡奥马哈设立投资基金,到1978年累积到1亿美元身价,22年间巴菲特的投资风格经历重大改变。从一个忠实的葛拉汉追随者——看重「资产负债表」的净流动资产价值(NCAV),逐渐转变成重视公司品牌价值和未来成长性。1972年,巴菲特买进《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的经典战役,正好说明股神投资哲学的演进。

其实,在1973年股神买《华盛顿邮报》时,该公司价值是否超过巴菲特愿意支付的价格?答案并不是那么明确。因为,当时该公司的净流动资产价值是负数,因此,这项投资决策显然不是遵循葛拉汉的净流动资产价值(NCAV)策略。而该公司的销售与获利情况又是如何?

该公司的获利有一些成长,但不多,而且都不到1,000万美元,因此,巴菲特口中说的价值,相当于本益比40倍到50倍。这种本益比高到让大多数价值型投资人流鼻血。我们从税前营业利益成长率可以看到更多细节

该公司的利润怎么会增加得这么多?它收购了其他公司吗(并没有)?假如没有,该公司是如何达到有机成长的?业务基础可持续数十年吗?果真如此,我或许会接受远高于本益比10倍以上的水准

假设你是家具行广告主,你最想在哪里登广告城内发行量占比超过6成的报纸,还是市占率只有一点点的报纸?

1972年7月,华府(Washington D.C.)的报纸市场出现剧烈的变化,根据《华盛顿邮报》1972年年报,这个「全国成长最迅速、最富裕、教育程度最高及最热爱新闻」的重要城市,只剩下2家报纸:《华盛顿邮报》及《华盛顿明星报》。其中,《华盛顿邮报》最大,占所有广告的63%,每5位成年人就有3人每天阅读该报。该报的每日发行量,在过去15年期间增加1/3,周日发行日更是大增2/3。

这项投资案说明,在1973年时,巴菲特极重视经济特许权主管素质,因为这样才能预期未来高获利成长。除了没有财务杠杆与流动性风险之外,这项收购决策几乎没有考虑到资产负债表。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Smart财经好读

★买债券比存股好吗? 投资债券最常见的5大问题★小镇医生自创股术 10年大赚2000万★善用「极光线精准抓买卖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