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臼才是常态 避免「颞腭关节障碍」4大坏习惯别做

脱臼才是常态,避免「颞腭关节障碍」4大坏习惯别做。(图/pixabay)

不少人爱大口吃汉堡,小心这样大口猛吃会给口腔带来压力。近日就有大胃王透露出现「颞腭关节障碍」,恐断送大胃王生涯,但要注意的是,不少人饱受颞腭关节障碍困扰。

以拍摄大胃王为主题的Youtuber路路,拍影片自曝因为长期吃大量食物,牙齿磨损严重,甚至疑似因为长期失眠、压力大、夜间磨牙、吃太多、咬太硬等原因,带给负责咬合的颞腭关节不少压力,导致下腭受伤,出现颞腭关节障碍。

「长期失眠、压力大、夜间磨牙、吃太多、咬太硬、嘴巴张很大等,确实容易造成颞腭关节障碍,」翡冷翠牙医诊所院长林葳解释,吃东西需要靠颞腭关节和周遭肌肉带动,因此如果长时间让颞腭关节不正常受力,就会比较容易受伤,不过并不代表大胃王就一定会出现颞腭关节障碍。

颞腭关节在哪里?只要嘴巴慢慢打开,用手摸着耳朵前方,就能明显感觉到颞腭关节在活动,台湾口腔面腭外科学会指出,颞腭关节俗称下巴关节,位于下腭骨二侧后上端,和颅骨连接,可做为下巴运动支点

颞腭关节位于下腭骨二侧后上端,和颅骨连接,可做为下巴运动的支点,负责嘴巴开闭的动作,因此讲话、吃东西、咀嚼等都需要用到它。(图片来源:康健杂志)

颞腭关节障碍(英文:Tempor-Mandibular Disorders,TMD),病人以15~45岁居多,其中女性发生率约是男性的4倍。颞腭关节是很特别的关节,一般人通常不喜欢关节脱臼,但对颞腭关节来说,脱臼才是常态。只要张嘴,颞腭关节就会脱离关节窝,进行一次次的「脱臼」,因此当出现意外撞击或是其他状况让关节韧带受损时,就会开始出现颞腭关节障碍状。

主要原因是骨头和骨头之间的纤维软垫,也就是关节韧带,因为突发的外力撞击、或是咬硬物嘴张太久,尤其是夜间磨牙、咬紧牙关这类持续性因素,加上天生关节、韧带松弛,都容易让颞腭关节扭伤,进一步产生关节韧带变形、异位及破裂。

「常见的症状主要有,颞腭关节疼痛及嘴张不开这两种,」林葳指出。颞腭关节所连结的不只是下腭和头颅,更在颅、腭、颈的运动炼间扮演枢纽角色,也因此影响范围广泛,严重甚至会导致偏头痛肩痛、耳鸣、听力下降等问题

「其实颞腭关节障碍算是一种文明病,有这样困扰的人不在少数,因为现代人压力大,容易会磨牙、咬紧牙关,导致颞腭关节病变,」林葳指出。

以下这些生活习惯容易造成颞腭关节的损伤:

●夜间磨牙或经常咬紧牙关:磨牙及咬紧牙关会对颞腭关节造成压力。夜间磨牙力道更强,是白天吃东西的5倍之多,且睡得不好磨牙愈严重。

●长期咀嚼过硬或有韧性的食物:像是嚼口香糖、咬珍珠张大口吃汉堡、三明治等,过度重复性咀嚼会加重颞腭关节压力;紧张时不自觉咬指甲或笔,也可能造成损伤。

姿势不良:打电脑时头习惯往前倾、长期趴睡或家具设计不良,导致颈后肌群及韧带不当拉扯,疼痛发炎,可能连带引起颞腭关节障碍。

脱臼才是常态 避免「颞腭关节障碍」4大坏习惯别做

另外像是全身性疾病(如免疫疾病)、退化性关节炎、结缔组织过松(如脊椎侧弯),罹患颞腭关节障碍的风险机率也高,台大医院牙科部补缀科主任陈韵之说。

引起颞腭关节障碍的原因很多,从生理构造异常到心理层面都有,如果民众出现疑似症状,可就近找平时看诊的牙医,或找专长颅颜颞腭专科的牙医检查诊断。

在治疗颞腭关节障碍时,要确认病灶是来自关节受伤还是肌肉使用过度。如果是肌肉问题,可以慢慢透过放松痊愈,但若是关节一旦受伤,很难回到原本健康的状态,会慢慢退化,但能透过保守治疗预防恶化、缓解疼痛。

咬合板是常见的治疗方式,可以调整不当咬合,让咀嚼肌放松,且改善磨牙问题。另外,能运用肌筋膜治疗、复健、物理治疗、针灸等,都能达到放松肌肉效果,缓解疼痛。林葳表示,「无论是关节还是肌肉的问题,都希望病人可以适度放松,改善颞腭关节障碍。」

「一定要从生活习惯上改善,基本原则就是食物切小块和吃东西小口吃,避免带给颞腭关节太大压力,」台北慈济医院口腔腭面外科主任夏毅然提供3点提醒:

1. 千万不要像广告一样大口吃汉堡、沙其玛或是烧饼油条

2. 避免吃太多瓜子坚果鱿鱼丝、珍珠等需要咀嚼的食物

3. 法国面包牛轧糖这类太硬的食物,也要切小块、小口吃

除了小口吃东西外,有颞腭关节障碍的民众,也要注意张嘴尽量不要超过2指宽,夏毅然提醒,尤其是看牙医时要记得告知牙医,因为嘴巴张大的动作,会带给关节压力,10分钟就应该休息,否则可能会导致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