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和统无望论」可休矣

报社

NCC开铡中天电视后,陆委会紧接着「善意提醒」大陆驻台记者在台制播节目恐触法,警告意味十足。与此同时,国台办发言人证实「台独分子清单」确有此事,大陆涉台媒体持续围绕清单议题展开「文攻」。外界原以为两岸关系或随着川普下台而迎来「喘息期」,现在看来纯属一厢情愿。

很明显,蔡政府打击中天的政治考量,绝非仅仅防止「韩流」再起,最重要的是让台湾内部所有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和平、正面看待大陆发展声音逐步消失。同理,蔡政府敲打驻台陆媒,也是为了严防大陆利用台湾内部不满民进党的声音,反过来发动对台「资讯战」,表面上以800万选票后盾,看似信心十足,心底对大陆影响力却如惊弓之鸟,十分畏惧。

一言以蔽之,民进党口中的「反渗透」,就是削弱大陆对台影响力的整肃行动。两岸交流是相互影响的过程,新闻媒体交流更是如此,正是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交融,双方才能求同存异、相互理解。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偏偏民进党死守冷战思维,以「维护自由」之名行舆论钳制之实。

民进党牢牢掌握行政、立法权,对司法、检警国安单位具实质影响力,更透过外围团体操控媒体,但几乎所有决策「心中有权力,眼中无人民」,违法滥权、抢夺民财成为惯常,民怨四起。民进党看似一党独大、唯我独尊,实则强弩之末、败象已露。苏内阁处理莱猪争议一错再错,绿营县市首长频频出包,派系分赃卡位日益疯狂,NCC审判中天「7:0」的惊人比数背后,绿营幕僚圈都自觉「很有2018年大败前夕的感觉」。

面对台湾政治气候的改变,北京应该如何解读?如何因应?可以从大陆官方最爱引用的「大气候」与「小气候」出发,理性思考两岸关系的百年大计与权宜之方。就两岸关系而言,「大气候」指的是中美关系的结构因素,「小气候」指的是台湾内部政治的变化。

近30年美方采取对陆接触政策,中美合作总体上大于竞争,「大气候」有利于两岸稳定与交流合作。但大陆崛起、中美实力关系质变,美方检讨对陆政策,竞争大于合作已经变为跨党派共识,「大气候」变迁下两岸自然出现摩擦和动荡。不过,大陆克服各种风险维持发展势头,美国又因疫情、内部撕裂而难以应付外部挑战,北京因而对「大气候」充满信心,遂重申「战略机遇期」以及「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变。

大陆办好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维持有利于大陆的两岸「大气候」,让两岸经济更加融合、台湾更离不开大陆,为今后两岸解决政治分歧奠定基础。至于台湾政治「小气候」变化规律,大陆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大陆需了解,台湾民意流水,半年前的民进党还是趾高气昂,此刻却乱开战线、腹背受敌。

2008年马萧配大胜、2012年马吴配连任时,就有人感叹民进党「再也翻不了身」,今年蔡赖席卷817万票时,更是充满民进党「万年执政」的议论。事实证明,台湾有自己的政治竞争机制和民意消长规律,断言绿营「长期独霸」并不客观。

既然如此,北京流传的「和平统一无望论」可以休矣。大陆对台政策应该超然于台湾「小气候」,不应被周期式蓝绿消长所迷惑,用一些莽撞的政治操作,把台湾主流民意推向对立面。固然,民进党塑造出了反中民粹,但这仅是表层的情绪宣泄,实质上包裹着台湾民众长期对大陆形成的疑虑和误解。希望两岸和平发展、水到渠成地解决两岸政治问题,仍然是2300万台湾民众的「深层民意」。

陆方发起「台独顽固分子清单」为例,大陆学者殷弘直言「文攻起不到促统作用」,许多台湾学者也认为此举反让深陷下台危机的苏贞昌脱困,加大了蔡总统重建两岸沟通与互信的难度。同理,国军F16失联议题,也被大陆网民「自嗨式」炒作为「投诚」,大陆官方却对这种不实信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而给民进党视为陆方破坏两岸关系的证据。

台湾「小气候」已经逐渐不利于民进党、不利于台独,大陆此时应顺着台湾民意,坚持「十四五规画」中促进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目标,静待台湾人民把那些不适任的民粹政客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