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台湾生技之光 造福自体免疫疾病

台北荣总医师陈明翰国卫院免疫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谭泽华、助研究员庄怀佳(由左至右)共同发表「找到自体免疫疾病潜力治疗标靶」。(陈志祥摄)

国卫院的研究是从上游关掉自体免疫发炎因子IL-17A细胞激素。(陈志祥翻摄)

台湾生技产业发展多年还搞不出重大名堂,现在有一个重大发现给了台湾生技发扬光大的机会国家卫生研究院成功解开「IL-17A细胞激素」产生关键机制,有助于开发新药治疗「自体免疫疾病」。

自体免疫疾病是台湾10大重大伤病第3名,全台约有4、50万病患,仅次于癌症、慢性精神病,它是一种人体内免疫系统攻击自己身体正常细胞的疾病,包括全身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干癣性关节炎等。

而「IL-17A细胞激素」过度表现就是造成自体免疫发炎的元凶,所以成为自体免疫疾病治疗的主要目标,只是IL-17A的机制仍是一个谜,而这个谜已被国卫院经过7年的探索解开了。

国卫院免疫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谭泽华与助研究员庄怀佳团队透过小鼠实验成功解开IL-17A产生的机制,他们发现酵素蛋白激酶GLK是自体免疫疾病的致病关键,它的过度表现会诱发下游一连串反应,刺激T淋巴细胞发生发炎。

研究团队在小鼠身上模拟体内T淋巴细胞中GLK蛋白激酶大量表现的状态,因而小鼠产生自体免疫疾病,包括内脏眼睛与关节都有发病,同时发现自体免疫疾病的致病细胞激素IL-17A含量特别增加。

最重要的是团队发现GLK酵素蛋白激酶过量表现会诱发「AhR-RORyt蛋白质复合体」,接续诱发IL-17A上升后,知道阻断「蛋白质复合体」只会影响IL-17A,不会影响其他细胞激素作用。

谭泽华表示,此研究发现产生IL-17A细胞激素的关键机制,更精准锁定IL-17A上游细胞内专一性关键开关的因子,直接从源头关掉使IL-17A无法产生。

这是具有潜力开发成本较低的小分子标靶药物,深具临床应用价值,这个研究已在9月发表在科学尖端杂志(Science Advances),并在美国申请暂时专利,未来寻求国内、外机构产学合作,为自体免疫疾病提供治疗新方向

台北荣总过敏免疫风湿科医师陈明翰表示,全台干癣患者大约20万人,僵直性脊椎炎至少4万人,如果一般治疗效果不佳而采取IL-17A人工合成抗体医治,这种生物制剂的价格昂贵,1剂2到4万元,干癣治疗第1个月就要花费7万多元。

这些治疗药物都是国外引进,陈明瀚认为,如果国卫院研发药物成功,除了造福病患的荷包之外,也让台湾生技制药全球医药界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