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把「电玩成隐」列为法定疾病!心理师打脸「3定义」

电玩成瘾该如何定义?(图/翻摄自pixabay)

记者谢承恩综合外电

「电玩失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法定疾病!随着3C产品网路的进步,网路成隐与电玩失调也成了时下流行的「文明病」,根据CNN的报导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把「电玩失调」列在与「赌博」同一类型的成瘾疾病。

根据ICD的分类中,会针对疾病的病症、伤害程度患者健康状况作详细的定义,研究人员医疗人员能以ICD作为诊断的依据,甚至保险公司以分类疾病作为认定标准。其中针对「电玩失调(Gaming disorder)」,需符合三个条件

第一是对电玩的兴趣凌驾在其他生活之上。第二是电玩行为的控制力降低,包含次数频率时间多寡,会重复性持续性的出现游玩行为。第三特点是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功能出现困扰及损害,包含睡眠模式絮乱、饮食问题体力不足。

以上这些负面行为模式必须持续12个月,才会被视为「电玩失调与成隐」,然而这项标准仍被许多临床心理医师批评为「太过空泛」,值业心理医师安东尼比恩表示,把「电玩行为」纳入诊断病症有点言之过早。

▲近年台湾也举办过许多电玩展,参加人数十分可观。(图/记者周之鼎摄)

在临床上的观察中,比恩发现有许多病人并非是真的对游戏本身上隐,而是透过游戏,反应内心的焦虑与抑郁症的表现,当患者的心理因素得到治疗,对游戏的依赖就大大下降。他补充说到,有很多医生根本不了解电玩的概念,或本身根本没有接触或沉浸在电玩世界的经验,这样的判断是非常主观的,另外有许多人认为只有青少年才可能会得到电玩失调,但根据比恩自己的病人来说,从11岁到36岁的男女都有。

另外游戏的类型千奇百怪,比恩表示,以「当个创世神」和「魔兽世界」这两款游戏的玩家族群完全不同,前者倾向于在线社交互动,后者更倾向于角色扮演与生存玩法,如果能够从中分析出不同的角色对玩家的吸引,那临床医师就能作出更好的判断。

如果父母很担心家里孩子是否得了「电玩失调」,比恩建议先了解孩子们到底在玩什么游戏,为什么这件事对他这么有吸引力。比恩补充说到,比起草率的将电玩游戏定罪,那对那些「沉迷于看足球比赛」、「沉迷于研究」的人,是否在未来都有可能被视为疾病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