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司改新政「国民法官」将上路 律师、法官激烈交锋!
▲ 5月8日民团聚集立法院陈情,诉求陪审、参审一并试行。(图/记者屠惠刚摄)
蔡英文总统在520就职宣示:「在未来四年内,国民法官制度一定要上路」。与此同时,却有150多个民团坚持「陪审、参审一并试行」。究竟陪审、参审哪个好?由资深司法记者苏位荣主持的网路法律节目《行动法庭》,邀请当过法官的民进党立委周春米、尤伯祥律师和陈思帆法官,进行参审制和陪审制的利弊分析。
在国际上,国民参与审判制度大略可分为参审制和陪审制。我国司法院目前拟推动参审制,为此提出《国民参与刑事审判法(草案)》,是为蔡总统口中所说的「国民法官制度」,新政预计要在未来四年内上路。
另一方面,民间司改会等150多个团体发起「陪审参审一并试行推动大联盟」,5月8日至立法院陈情,反对司法院排除陪审制,期望能陪审、参审一并试行。
对于有民间团体质疑,参审制的法官会带来权威效应,台北地方法院法官陈思帆认为应该打破这个迷思:「审判者的权威,来自于他掌握的权柄,并非来自于他的出身或是组成。」
陈法官解释,法官握有掌握他人生死的大权,可能会因为偏见而误判,但当一般人成为审判者,也可能会发生误判的问题。
陈法官以法国大革命为例,18世纪法国的革命法庭采用陪审制度,结果发生「民粹审判」的悲剧,当年有成千上万的人经由陪审制被送上断头台。
听到这里,尤伯祥律师直言说是「弄错重点」。尤律师反驳说,参审制就没误判的问题吗?苏联和中国也有参审制,但他们的「参审法庭也变成加害工具」。所以,重点应该放在「审判是否有经过正当法律程序」?,而非陪审制是否会成为民粹审判的工具。
为避免人民参与审判的过程中出现「权威效应」,参审制的国家中已有许多研究。
陈思帆法官指出,采陪审制的国家,不仅相关研究较少,且这些国家为了避免不公正审判的问题,发明许多繁复的制度。例如,为了避免陪审团中出现不尊重他人的人,陪审制会在选任陪审员的过程中,将不适任者排除掉,因而诞生「陪审团咨询」产业。陈法官批评,这类选任程序通常很短,且成本很高,成效却未知。
此外,陈思帆认为,陪审团会出现权威效应。在小团体中,有些人表达能力特别好,或者教育程度高、经济程度较优越,这些人会成为意见领袖。而意见领袖跟其他劳工阶级、少数族裔的成员,是否站在同一个天平讨论?陈思帆对此持悲观立场。
对于陈思帆法官的担忧,尤伯祥律师认为是将意见领袖跟职业法官相比拟,「完全搞错重点!」
尤伯祥解释说,在陪审制,意见领袖只有一票,如果有人想法跟他不一样,他就要想办法说服别人。意见领袖或许是对的或错的,但在多数决制度下,意见领袖就必须去说服别人。
尤律师指出,引入人民参与审判的目的,是因为认为人民的意见是宝贵的,所以要让人民能独立做判断,使得判决是能让人接受的。然而,如果权威效应使「人民成为法官背书的工具」,引进人民参审就失去意义,这就是权威效应在国内外引起高度讨论的原因。
「国民法官」将上路 司法院粗估至少花两亿
不论是采参审或陪审,立委周春米指出,我国是否要因为人民对法官的不信任,而将千辛万苦培训出来的职业法官完全拿掉?将法官在法庭上扮演的角色完全排除?这是民代在思考时重要的切入点。
此外,若要采政府预计要推行「国民法官制度」,司法院去年粗估预算,在硬体部分要花两千多万,改变法庭的设计。人事费一年多一亿,以及其他相关宣传费用。换言之,为了启动人民参审制度,就要花两亿多元的预算!
最后,周春米提醒,在推动人民参审的同时,必须顾及被告的权利,进入参审制的被告必须跟其他没采新制的被告判的一样,「这是平等权的问题!」
节目完整内容》
热门点阅》
● 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