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与母亲/教养宝宝的5个常见疑惑

Q1:宝宝哭的时候,到底要不要抱?台安医院儿童发展复健中心技术主任王秀靖表示,面对这个问题时,家长首先应该先厘清宝宝为什么哭?宝宝在有特别的需求,需要被满足的时候,才会出现哭泣的行为,因此当宝宝哭泣,表示宝宝需要被安抚。但是,母亲及其他照顾者要提供什么样的安抚?安抚的强度如何?是需要思考的。而且同样的安抚手段,对不同的宝宝来说,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王秀靖技术主任指出,因为「拥抱」是一种最强烈的安抚方案。当宝宝被「抱」起来时,宝宝可听见妈咪稳定的心跳声,并接触到妈咪皮肤,对宝宝的感受来说,他们可以从「拥抱」得到非常强烈的深度压觉;从与「妈咪」的身体接触得到「温暖」的感觉及「节奏稳定且熟悉」的母亲心跳声,因此「拥抱」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可令神经系统得到安抚的一项方案。所以,「拥抱」可以让大部分哭得激烈的宝宝被安抚,能让宝宝的情绪稳定下来。

可是,如果宝宝每一次情绪不稳的时候,都用那么强烈的方案去安抚,也有可能造成宝宝「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变差。由于每一个宝宝,遇到事情反应强度,自出生开始就不一样。举例来说,有些宝宝当家长一开房门时被吓到,就马上哭了;而有些宝宝则是会先表现警觉,例如:看看是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才开始哭。所以,在宝宝表现出警觉时,父母亲就开口出声,宝宝注意到是熟悉的人来了,他们就不会产生哭泣的行为,甚至会因父母亲的来到,表现出高兴的情绪。

换句话说,家长应该以宝宝的反应强度,来决定给予宝宝需要的安抚强度。若宝宝属于反应强度很强的,就可考虑提供强烈的安抚方案(如:抱抱)。反之,如果宝宝哭泣反应不那么激烈,或许只是透过妈咪声音安抚,像是安慰宝宝说:「妈咪来了喔!」或是拍拍宝贝等,孩子就可以从大声哭闹转而低声抽咽了。

此外,抱宝宝时,如果加上与孩子互动及对话,或只是提供温暖的拥抱触觉,两者的安抚深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搭配安抚的一些小技巧,也能让宝宝获得不同的安抚程度;而越是深度的安抚,越能让宝贝顿时感觉有「救星来了」的意味。

Q2:宝宝爱打人、爱尖叫,该怎么教?王秀靖技术主任表示,即使是六个月的宝宝,如果宝宝属于反应强度很强烈的,也可能会有爱打人、爱尖叫的表现,如:当妈咪抱起他,就会开始拼命搥打妈咪的身体或肩膀。一岁的宝宝也是,有些是因为本身的反应强度很强,有些可能是学自于自己的哥哥姊姊,他们的动作很大,也喜欢用打人的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像这些还不熟悉社会及人际互动技巧的孩子,一旦有这些行为,其实也都应该是要被制止的。

但是,上述也是孩子的一种学习成长经验;因此,家长也不需要用责骂的方式来教育他。比方说,当小朋友要找妈咪,结果妈咪都没有理他,这时他会走到妈咪身边开始打妈咪,或者用更强烈的尖叫方式,企图引起妈咪对他的注意。

基本上,三岁前的孩子,都会有特别需要某些「特定人士」的目光。不过,一岁半至三岁前的孩子,有时是出于某种「特定的需要及目的」并没有被家长满足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这些需要就包括了各种的可能,好比孩子要求家长特定买一种饼干给他吃,或是特定就是要妈咪抱。但是这些需要的背后,最常见的其实就只是「要妳(爸爸、妈妈)理睬我」而已。

如果孩子经常是如此表现,在某一方面,也可能代表爸妈给的回应可能不够快的缘故。其次,家长跟宝宝游戏的方案,如果经常是刺激太强烈,也可能会无意中暗示宝宝,必须学习这种比较强烈的刺激与反应。例如:某些家长跟宝宝玩耍的动作很大之外,也一定要让宝宝玩到兴奋尖叫,这样就会让宝宝对于尖叫及兴奋打人等表现,认为是很正常的。

其次,有些孩子的气质,天生比较外向,或者无法感受自己施力的大小,所以动作总是很大,也不知道这样的力道是否太强。这些也都需要家长帮孩子适时做个提醒,以制止这些错误的行为表现。而针对一岁半以下的宝宝,王秀靖技术主任更表示,可以帮宝宝多重复一次正确的经验。比方说,宝宝习惯用尖叫的方式找爸妈时,先不要立刻解决宝宝的需要;而是先向宝宝询问:「你是不是想找妈咪?」然后提醒他:「下一次你要找妈咪时,可以先拍拍妈咪,然后我就知道你要找我了喔!」如此就能让宝宝逐渐了解,怎样才是表述个人需求的正确方法,而非每一次都要用力尖叫。

至于一岁半以上的孩子,言语及学习等认知能力都比较好时,除了可以利用口头劝戒引导外,也可以透过绘本故事、好的卡通节目,乃至于手足间的相互效倣等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知学习到什么才是对的行为,以及什么是错误的行为;这些都是矫正孩子错误的一种「演练」选项喔!

Q3:宝宝只爱黏妈咪,是不是该狠心拒绝?通常七~八个月的宝宝会开始黏人并且怕生,而在宝宝一岁以前,这些欠缺安全感的行为也明显易见。而一岁至一岁半的宝宝,一般多无法接受妈咪在他的眼前突然消失或不见。但是,这些宝宝黏人的行为,都是属于正常现象(分离焦虑)。王技术主任表示,一岁前的宝宝,对「安全感」有着强烈需求;而一岁多的宝宝,在正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建议家长应该提供他们「安全的探索环境」。

因此,熟悉的家人,往往是宝宝的安全堡垒;而不同气质的宝宝,黏人的程度也不同。该如何给孩子一个既安全,又可安心探索的环境呢?王技术主任表示,亦即属于妈咪(安全堡垒)能在眼前,且是宝宝所熟习的环境,这样就是一个可供宝宝安全探索的基本要件,而透过探索的行为,宝宝会学习到更多的技巧,掌握更多的物件的操作,随着宝宝能力的提升,宝宝爱黏人的状态,也可因此有所改善。

此外,家长在宝宝约一岁多起,即可逐渐放大宝宝的「安全的探索环境」。比方说,当宝宝在客厅玩耍时,宝宝仍可一下子看见、一下子看不见在眼前走动的妈咪,像是仅遮掩一半的开放式厨房。或在同一空间,虽有屏障,但能仍够让宝宝听见妈咪说话的声音,如:「妈咪去倒个水喔!」、「妈咪在炒个菜喔!」,然后等五分钟出现后,再关心宝宝玩得如何,间歇性使宝宝习惯偶尔没有妈咪的距离。

再者,当宝宝慢慢学会走路后,家长也可以偶尔试着带宝宝出门玩耍,并且多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也是改善宝宝只爱黏妈咪的一种方法。千万别让宝宝一直被关在家,整天只和妈咪大眼瞪小眼。不过,王技术主任说,即使是带孩子去公园玩,也应让宝贝随时可以看见妈咪在自己眼前;或让孩子坐妈咪腿上,看看公园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也好,如此亦能改善宝宝过于害羞或怕生的问题。

另外则是让宝宝意识到「自己也是独立的个体」。通常一岁半的宝宝,可能会有想要抢汤匙自己吃饭,或想要自己穿衣、穿鞋等的想法,当他有想控制自己周遭生活事物的时候,若家长允许的话,就可以尽量让宝宝自己尝试去做看看。因为,宝宝越能独立学会完成一件事情的话,也就越能降低宝宝对照顾者的过份依赖喔!

Q4:如何帮宝宝戒吸手指、戒奶嘴、又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呢?王秀靖技术主任建议,约从宝宝一岁半开始至两岁以前,应尽可能让宝宝戒掉奶嘴最好。而戒奶嘴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奶嘴「被看见」的机会。当然也不要将奶嘴吊绳别在宝宝的衣服上。其次,就是别再用奶瓶了,无论是改用学习杯或学习碗,甚至只是使用一般的杯子或吸管都好,就是不要再用奶瓶。因为既然要戒奶嘴,那么也应同时考虑戒掉奶瓶。

虽然使用奶嘴,是安抚宝宝神经的一项有效方案。由于吸吮的过程中,可获得非常强烈的本体觉,给宝宝一种稳定神经的作用,使神经系统的紧张、焦虑获得平衡及收敛。但也因此,较依赖奶嘴的宝宝,若要戒奶嘴时,不妨先给他「抱抱」并和他说说话,待情绪较稳时,如果宝宝此时还是想要奶嘴时,才给他奶嘴。

换言之,就是不要立刻就给奶嘴,而是变成间接再给的方式,减少使用频率。通常宝宝是因为神经系统较兴奋,因此对奶嘴的需求表现也较强,但在孩子睡前,神经系统需要休息,故吸吮奶嘴,能让大脑感到安定、放松、易入睡。所以,宝宝睡前的准备,如:室温、小灯、温暖感及家长陪伴,或是睡前替孩子准备温暖的牛奶或开水。并且家长陪宝宝入睡时可以轻拍或抱抱,用温和平稳的语调陪宝贝说话聊天,但说话时,应避免一直发问,以免造成宝宝大脑思考更活跃而妨碍入睡。如此一来,宝宝久了,也可慢慢地不再依赖奶嘴才要入睡。

一岁以前的宝宝,如有吸手指的行为,给予使用安抚奶嘴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一岁半的小朋友,因为戒奶嘴反而产生吸手指习惯,多是因神经系统较亢奋、焦虑的缘故。所以,这时候家长不妨可借由牵宝宝的小手玩,或找一些能让双手一起玩的游戏,这样一来也可避免孩子时常把手放进嘴巴里。

Q5:怎样让宝宝开心吃光光所有的食物?小撇步?王秀靖技术主任说,因为吃东西能满足宝宝身体健康所需,因此本身就是一件开心的事!所以,正常状况来说,吃东西都是愉快的。但是家长该如何创造这种愉悦的感觉,以维持宝宝吃东西的兴趣呢?我们建议从开始吃副食品起,照顾者都能保持愉悦、温馨的用餐气氛。毕竟有些家长可能太急,难免用强迫的,把食物挤进宝宝的口中;或是因为宝宝吃东西的速度太慢或是弄脏桌子、弄翻食物,照顾者的情绪变得较急躁,动作可能变得较快、或较大,说话的声调也可能透露出照顾者的焦躁情绪,几个月的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感受照顾着的情绪的能力却是超强的,因此,他们的用餐经验若常常是在受到照顾者的焦躁、不耐烦的情绪下结束的,如此,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宝宝,对吃东西没什么兴趣。

其次,就是要有规律的用餐习惯。其中也包含用餐时间、环境及仪式在内,比方说,一岁时吃的餐点很多,除三餐外还有点心;但三岁的小朋友,或许就只有下午点心,但无论怎样,都可以先将宝宝的用餐时间固定下来。然后,吃副食品时,最起码应有一个固定位置,一般均建议宝宝四~六个月开始介入副食品,这时如果可以替孩子准备一个餐椅,并养成每一次都固定在餐椅上愉悦进食的习惯,当孩子乖乖吃完后,别忘记给孩子好好鼓励。养成这样的习惯,宝宝就会学习到吃完饭才能去做其他的事情。

此外,对宝宝「吃完」的定义,也应合乎宝宝的确切食量。比方说,平时宝宝只能吃200克的粥,但每一次妈咪都给宝宝准备500克,那当然宝宝永远都吃不完。既然吃不完,宝宝也就永远都得不到那一种吃完时的奖励。不如帮宝宝准备得少一点,但当宝宝一吃完,就得到爸妈鼓励说:「哇!宝贝,你今天吃得好多喔,真棒!那你还要不要再吃一点?」这时才帮宝宝增量,都比吃不完却让孩子感觉挫折得好。

所以,一方面控制好宝宝饭量,也要能让宝宝有成功的机会!其次,不妨也替约两岁的孩子准备一些特别爱的小点心,并选在宝宝「乖乖吃完最后一口」以后,才端出来奖励。比方说:布丁(或小一点的宝宝,爱苹果泥)。然后,也可以预告宝宝:「今天饭后的点心是布丁,但要吃完才有。」正确喂食的顺序则是,先给予宝宝『可接受』的食物,然后等宝宝吃完后,才能给予他『最喜爱的』。

再者,一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跟大人同桌进食,因为他们特别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一种菜肴的盘子中,其实可以放两种。一种是孩子吃的,比较清淡无盐且熟嫩;另外则放大人吃的口味。但在孩子看来,菜色都是跟爸妈一样的,那就不会让宝宝感觉自己跟爸妈不同,因此心生比较、好奇,就一直想要吃爸妈的菜,而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菜式,日后也比较不容易挑食。

专家给爸妈的话家长绝不能依赖或等待专家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孩子的发展速度不尽相同,但他们通常都会了解不同的大人对自己的期待及要求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家长不能先学会怎么正确引导宝宝,很容易流于让宝宝最后变成在专家面前是个乖孩子,但回到家以后却依然故我。因此,家长自己最好先能够建立起观念,如此也才能立即性地给予宝宝正确回应。

因为现代家长,都忙于拼经济,而孩子也可能都交由长辈负责照顾,除了应对长辈表达感谢外,为能提高爸妈的陪伴品质,不妨父母在下班回家前的一小时内,尽可能先让自己放松,整理好情绪,再回到家面对孩子。如此,用耐心及爱心灌溉成长的宝宝,必将也会是个身心发展最健全的宝贝喔!

采访撰文/郁筱惠咨询/台安医院儿童发展复健中心技术主任 王秀靖摄影/BabyPure宝宝专业摄影(本刊资料室档案照)Model/漂亮妈咪 沈昀庭、可爱宝宝 张希爱

王秀靖学历: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职能治疗学系学士经历:省立基隆医院复健科职能治疗师、台安医院儿童发展复健中心职能治疗师现任:台安医院儿童发展复健中心技术主任

*【婴儿与母亲】官方网站。http://www.mababy.com/*更多内容请参考:【婴儿与母亲】2015年12月。http://www.mababy.com/new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