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吴宝春的十年愿景:烘焙百年企业

文╱廖君雅   摄影╱张智杰

台北信义区的吴宝春店,上午开店后,人潮不间断,店员热情接待。但从高雄北上的视察的吴宝春坦承,新冠肺炎疫情的确影响业绩

近几个月来,他就跟所有的餐饮业者一样,忙着推出因应措施。包括:缩短分店营业时间、减少生产面包品项、取消员工月会和面包文化沙龙、避免群聚活动等。另外,还推动电子商务,布局外送美食平台、官网购物。

「跟别人比,我们的确刚开始,但也趁这个机会好好学习、了解,」今年50岁的吴宝春,总是乐观、正向面对各种挑战。

10年前走向创业之路

今年,是他的重要里程碑。

10年前,吴宝春以荔枝玫瑰面包获得法国巴黎的世界面包大师赛金牌,那年他40岁。回到台湾后,当年年底他在高雄开了生平第一家吴宝春店,从此踏上不一样的人生

以前的他,是个专职的面包师傅。但经过十年,他不断充实经营管理知识,如今已拥有多家面包店、200多名员工。吴宝春的故事,曾是学校老师们在课堂上分享、传颂的励志经典案例。他是一个出身在屏东县内埔乡的农村囝仔,12岁时父亲过世,母亲独力扶养8个孩子,采凤梨、甘蔗和帮人种田,什么粗活都做。

为了培养一技之长,吴宝春15岁北上当面包学徒,虽然薪水微薄、工作辛苦,经常磨到双手起水泡,熬了4年半,才升到师傅,开始独当一面做面包,但他总是心疼母亲,把大半薪水寄回家。

即使,当时他还只是个面包师傅,但当吴宝春顶着厨房里的高温,用心揉出一个又一个的面团时,却是把每项工作都当成自己的事业经营,所以,他在做面包的时候,总是要求完美,不断在细节上钻研,直到自己满意才收工。

年轻时的吴宝春,尽管只有国中毕业,但热爱学习与阅读。有一个老师曾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没有钱投资自己的脑袋,这个人永远都不会有钱,」这对他影响很深。他买书看书、上各种课,也拚命存钱,花钱到日本进修面包技术,为了克服内向个性,更忍痛掏出3万元学费去上沟通表达课,还曾被友人引荐,去听直销业培训讲座

他回顾,20几年前的台湾很流行直销,他常去上直销课程,觉得台上的讲者西装笔挺,而自己却显得邋遢,让他很羡慕。有一天他读到奇美实业创办人许文龙的传记《观念》,受到启发,创业梦从此萌芽。

2008年他38岁,和队友在素有面包界奥林匹亚美誉的乐斯福杯面包大赛(Coupe Louise Lesaffre),一举夺下世界银牌,他个人以台南东山的烟熏桂圆,搭配法国红酒,获得欧式面包的个人优胜。

创业回馈社会展店不躁进

两年后,他再以荔枝玫瑰面包,在2010年的个人赛,抱走世界冠军

那一年出国比赛前,当年40岁的吴宝春早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创业,再努力存一桶金,以过世母亲的名义回馈社会。

但其实,他几乎没什么存款。还没开业,他就背了1400万债务。包括向亲朋好友借贷600万元,以及和设备厂商分期两年还的800万元,虽然是不小的赌注,但有世界冠军的光环加持,很快地,他在隔年就实现诺言,成立「陈无嫌教育基金会」。

他坦言,自己这10年来十分幸运,当初连公司要怎么登记都不知道,却一路做到了现在260名员工的规模,非常感恩。

现在,吴宝春店在台北、台中和高雄,各有一家旗舰店,同时也是面包的生产基地。他也和新加坡面包物语集团在海外合资,成立了旭春(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在中国上海和新加坡各有一家店

时间轴拉长,吴宝春的展店速度堪称牛步。因为,他在开第一家店之后,2017年才在台中开出第二家旗舰店,接着维持一年1到2家的展店计划,在外人与同业眼中,未免过于保守。

王品集团暨益品书屋创办人戴胜益,就曾好奇问过他,「你有开100、200家店的实力,为什么不趁胜追击,展店这么慢?」吴宝春却气定神闲回答他:「呷紧弄破碗。」这句台湾谚语,意思是「欲速则不达」。

「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他很稳健不贪快钱,而是用心想经营事业啦!」戴胜益相当肯定吴宝春,「率直、真诚,是我一生值得相交的朋友。」

拚了命学习,坦然面对恐惧

吴宝春曾有句经典名言:「冠军只是当下,学习才是永远。」

其实,创业这10年来,吴宝春再度经历了学习历程。

由于实在不懂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人事、财务、品牌等,创业第3年,他想报考政治大学EMBA,却发现资格不符。当时报考硕士班,必须符合大学学历,或是拥有甲级证照的资格限制,但吴宝春只有国中学历,西点蛋糕、面包最高仅到乙级。

虽然被国内大学拒于门外,吴宝春却被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班录取,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这件事情也让教育部火速修法松绑,让不少白手起家的企业老板,因「吴宝春条款」受惠,掀起全台各大学的EMBA进修潮。

吴宝春还原当时心境,他强调,自己只有国中学历,跳级念硕士,不是为了「学位」,只是一心一意想要「学习」。

当时,面包店业绩畅旺,各界采访、演讲邀约不断,只是,当会计拿财报给他检核时,吴宝春内心的警钟却敲响了。

「万一有一天,业绩下滑怎么办?我怎么对员工负责?」吴宝春深知自己的经营能力,跟不上公司成长的规模,一来必须进修,二来必须找到对的专业经理人,借重他们的专长,让公司能永续经营。

在新加坡念EMBA期间,吴宝春每3个月,就必须拨出半个月飞到海外,7天在学校上课,另外7天是企业参访行程,除了新加坡,学校安排的企业遍及韩国、日本、澳洲和台湾。虽然,几年下来所费不赀,但吴宝春直呼值得。

他不只是学会如何看财报、学习如何管理一家企业,还学习更深层的人文社会关怀,他开始思考企业如何永续经营、发挥社会责任,还有企业与员工、顾客之间的关系。更关键的是,他开始坦然面对过去的内心恐惧,而积极改变。

过去,吴宝春不擅长与员工沟通、甚至会逃避,让错误一再发生。在新加坡就读时,名师司徒达贤教授的「听说读想」理论,让他学到如何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从此不再害怕沟通。现在,每个月的例会里,他都会倾听员工的「真心话」,不吝给予赞美、鼓励,也引导员工即时反映问题,第一时间解决。

他也开始往外觅才,找对的人来协助公司永续经营。

吴宝春说,从前面包店的困境是,只会依照自己的想法把面包做好,等客人上门,「但客人真的需要吗?真的喜欢吗?」

5年前,他延揽刚从媒体业管理职离开的邱一新,担任公司的执行副总,把品牌定位的任务交给他。「我必须找格局够、眼界远,懂得品牌经营的人来帮忙。而且他必须要跟我互补,带给我不同的思考方向,」吴宝春说。

邱一新协助吴宝春重新梳理品牌定位、依据每家店的商圈及客层,制定分众行销策略,他将台北旗舰店定义为「世界面包馆」,每月定期举办面包文化沙龙讲座,信义远百A13的门市年轻客群多,以「潮店」为定位,抢先独卖实验性质强的创新特色面包,例如,具备酸辣咸甜口感的尖叫面包,挑动消费者味蕾。

邱一新眼中,吴宝春是事必躬亲型的学习型老板。「他很开放、很敢尝试,有时候,他不会特地赋予面包意义,只是想把面包做好,但他经常有跨界的思惟。」

孙淑芳则是吴宝春整整等了一年,才找到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当时,他了解到做好内部人资系统,有助于公司更上一层楼。他透过鼎恒数位科技执行长简士评引荐,找上有大型金控、旅宿业经验的孙淑芬,但当时孙淑芬有稳定正职,没有立刻答应。

让孙淑芬点头的关键,是这段时间她偶尔跟吴宝春互动,从他不仅卖面包,还推广面包背后的文化意涵、视野和格局,让她愿意跟随探索。

「他和其他老板最大的不同是,愿意放下身段,和主管有共通的语言,」孙淑芬说,当时吴宝春请她推荐教科书,结果他不但看完,还回头跟她分享心得。

吴宝春的好学,也让鼎恒数位科技执行长简士评印象深刻。有一次,吴宝春从高雄北上新竹找他,请益人资相关议题,后来意犹未尽,随即又约了第二次。

导入大数据,深化顾客关系

简士评观察,不少中小企业主都以为,人资仅是行政部门,事实上,人资是企业壮大的核心,透过建立有效的人员管理、评核及奖励制度,不但能有效节省成本,更能提高组织整体竞争力。

今年初也引进云端管理系统,让所有同仁,都能即时掌握出缺勤及排班情况,提高管理效能。

迈入知天命之年,吴宝春希望下一个10年,让吴宝春食品公司不光只是面包店,而是透过逐步的软硬体、大数据的升级,深化和顾客的关系。

「我的愿景是把公司做到百年企业,就像Poilâne普瓦兰面包店那样,」吴宝春说,普瓦兰是法国面包文化的经典代表,坚持手工古法,他也期许吴宝春店能做到如此境界。

再来,是成立一个专业烘焙学院,他希望,透过系统性的扎实培训,让有志烘焙的年轻人,未来无论是创业或当面包师傅,都有能力去因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吴宝春以日本为例,无论是哪家面包店,都不失水准。他希望,未来台湾面包不光只是想到吴宝春,而是每家面包都很美味,甚至在世界面包的文化版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教练吴宝春,用两部电影激励选手

吴宝春曾在世界大赛中击败群雄,现在他也经常担任教练,投入年轻选手培训。他认为,自己拿冠军没什么了不起,但如果能带出一个冠军,这才厉害。

他认为,最佳的激励方式,就是唤起选手为国争光的荣誉心,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只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国家参赛。

他喜欢用两部电影作为媒介,首先是《进击的鼓手》,激起他们努力奋斗练习的欲望,直到赛前三个月,再让他们看《冰上奇迹》,里头的曲棍球队队员原本血气方刚,彼此不信任,有怀疑,有批评,甚至互相打斗,但当教练问每个人来自哪里时,一个队员说:「我们来自美国。」教练满意地露出笑容。

「我会引导这些选手,让他们写下感想,再问他们代表谁出赛?」吴宝春说,他在这几年逐渐摸索到,要先建立个人信心,再逐步引导他们建立团队合作默契,相信不只是比赛本身,对他们往后的人生也有帮助。(廖君雅)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5月号;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