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有在动人民却无感?落实司改实践正义最后防线
▲司法改革是蔡英文总统施政重要改革,但政府在处理攸关人权的司法问题,魄力与决心却不够。(图/翻摄自蔡英文Tsai Ing-wen粉丝页)
司法是国家实践正义的最后防线,但民众信任度却不到三成。为因应人民对于司法的不信任,蔡英文总统上任后便将司法改革列为重要政策,并于去年展开司改国是会议,邀集学者专家为此聚焦出司法亟须改革的内容,总统并为此做出承诺,「可以改的,不要犹豫马上去做;要花时间逐步进行的,就清楚交代步骤和期程;有困难的,也不要害怕向社会说明、跟社会对话」,此举值得肯定。但司改议题相对民生议题,人民未必理解,加上相关修法及改革步调缓慢,让人较难察觉成效。
检验蔡英文总统执政两周年的司法改革成绩,司法院投入了诉讼制度金字塔草案、劳动事件法草案、国民参与刑事审判法草案、大法庭及宪法诉讼法草案等的研拟,可惜立法进度缓慢,事前沟通也不足;法务部的改革有取消检方领取办案奖金、机关更换招牌等,步伐过于缓慢。
「政府有在动,人民却无感」,因为人民在乎的是权益遭受侵害,例如不适任法官及检察官的淘汰、冤案平反、检察制度的改革、侦查不公开的遵守等,但政府在处理攸关人权的司法问题,魄力与决心却不够,使得人民对司改的满意度仍低。
举例来说,《法官法》的评鉴制度实施六年来,遭淘汰的法官、检察官只有个位数;而冤案平反上,法务部在去年6月成立救济冤案的「有罪判决确定审查会」,但近一年却只受理8件,半数以上案件直接在程序上就驳回。
司法问题盘根错节,为此,民间司改会提出建议,建议总统应尽速邀集相关院部,拟定改革的优先顺序,规划短、中、长期计划,最迫切的包括人民最在意的司法问题,以及不待修法就可立即执行的国是会议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