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玮/《与陈鼓应对话》之四:人与天地皆求索 

▲2018年9月,陈鼓应在台大宿舍与作者久别重逢欢叙。(图/周天玮提供)

● 周天玮/美国金融与国际投资律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博士,曾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法学院访问教授

(续上篇)

第三天一早,我又听见窗外剥啄声,正是陈鼓应教授。

周天玮:今天想跟您谈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中国哲学所提出的重要概念其中有许多出自道家,可是大家都偏偏不这样说,而且还总是要以老子学说为奇谈怪论,相对的,美国的大学非主修课程在谈到东方哲学的时候,尽管说得很概括,可老子哲学必谈。这片属于老子的土地,在通识的范围内竟然将老子给完全洗掉了。这个东西能洗得掉吗?

陈鼓应:的确。道家对中国哲学史上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深刻的影响。先秦哲学讨论的「道」和「德」,魏晋玄学讨论的「有」和「无」,宋明理学讨论的「理」、「气」、「太极」、「无极」、「心」、「性」等,都是道家首创,而这些概念及范畴正是各阶段中国哲学的中心概念和范畴。

特别值得一提,中国哲学体系的建立始于老子,而博大精深于庄子。先秦哲学可以说有两大高峰,一为庄子学派,一为《易传》学派。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就其哲学意境的高超性和思想内涵的多样性、丰富性及艺术性而言,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庄学的影响,不仅限于哲学史,它在文学史、艺术史和美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其他任何一家所无法比拟的。

庄子学派属于道家自不待言,可是说《易传》学派为道家之学却很难令人接受,因为它向来被视为儒门典籍,有人还视之为孔子亲作,但,以《易传》为儒家之说仅仅注意到了或者过分重视其伦理道德方面,却忽视了理论构架、思维方式和基本范畴及主要命题,而这些方面都是属于道家的或受道家影响的,关于这点,我在《《易经•系辞》所受老子思想影响》的论文中做过详细论证,易传是孔子之后两百年才出现的作品。

周天玮:后世对庄子学说的看法,对照庄子的一生,便将他归诸于「退隐、出世和消极」,所以连带地将老子学说也归诸于「退隐、出世和消极」,并说「无为」便意味着「退隐、出世和消极」。我们看比较有思想的人生哲学家林语堂也是这么说的,真是大谬!相反地,英国哲学家罗素却不这么看。设想如果「无为」可以望文生义为「退隐、出世和消极」,那么如何去解释「无为而无不为」呢 - 人只要消极便什么都能做到?

陈鼓应:我们的看法一致,但很多人误解老子消极,实际上,从广度与视野多面性来看并非如此。《老子》许多字义为专有名词,有寓意在其中。《老子》第十六章,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吕氏春秋》称赞之。汤一介现在75岁,「有容乃大」对他影响很大,中国文化书院将各种不同意见都汇集在一起,将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都摆在一起。

「无」是无形,但也是无限;有激发性,可以帮助我们把思想拉开,完全不是虚无而消极的意思。《老子》有八、九十个地方谈到两两相反,譬如说第二章「有无相生」,第三章「虚实相涵」,第十五章「动静相养」,第四十二章「阴阳相和」。还有《庄子》齐物论讲彼此并生、相尊相蕴,所以意思是进与退两者都有作用。「反者道之动」,道体不是绝对不动的,彼此为对反者,相互运转。

第二十五章又谈到「周行而不殆」,有储能而积极的含义。无为是继承《易经》的勿妄卦,说明勿妄为。本质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要道法自然,便可以不妄为, 去依循个人的自由性、自为性、自发性和自在性。道家思想指出无和有是两个面相,一个杯子里面有多少水,缺多少水,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问题。而且,《老子》对于治大国和治小国都谈。治大国在第六十章,治小国在第八十章,都提出治理方式。

对话地点柏克莱朱宝雍女士宅院。(图/周天玮提供)

周天玮:从《老子》、战国稷下学派、《吕氏春秋》到黄老学派,都包含有经世致用做为主要课题之一,可今天主流学说对于稷下那个那么充满活力和创意的世界,好像就当作从来没有发生过,只记得曲阜。我们今天绝大多数人对于西方哲学或印度佛学,都普遍相信它是很有内容的、一直是发展得很有成就的、甚至于是令人崇拜的,但是说到中国哲学,已经形成偏见了,除了略知孔孟名句之外,普遍误信孔、孟、庄三子之后平淡无奇,可以忽略不计。

陈鼓应:战国大盛的「稷下学宫」居于主导地位的是稷下道家学派,所以郭沫若说:稷下学宫派别可以说是很复杂,或者也就是很自由,道家是占最大多数的。荀子曾任「稷下先生」,他的思想有出自早期道家的成分。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是在哪里提出来的?是在稷下学宫。

再看《吕氏春秋》,战国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网罗百家成书。虽然对于此书旨归儒家还是道家尚存异见,但全书以「无为」为纲纪,道家的影响十分突出。黄老学派发源于战国晚期而兴盛于汉初,体现了当时道法合流的趋势,而以道家无为及辩证法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再往下走到《淮南子》学派。《淮南子》集汉初新道家之大成,采先秦各家之长而以道家为主。

到东汉王充论衡》,作《问孔》、《刺孟》的王充,是东汉最杰出的思想家,他公开声明自己的哲学是依道家而立论,「虽远儒家之说,然合黄老之义」。他的《论衡》强调「疾虚妄」,「重效验」,尖锐批判儒生所迷信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他以早期道家的自然观及气论为思想武器,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批判哲学。道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东晋时期玄学与佛教终于合流,显示了佛学传入,道家有接引之功,在老庄及玄学的影响下,首先产生了般若学。而庄、禅的相通,李泽厚教授已经说到,两者在破对待、空物我、泯主客、齐死生、反认知、重解悟、亲自然、寻超脱等方面,特别是在艺术领域中,浑然一体,难以区分。

▲稷下学宫。(图/翻摄百度百科)

周天玮:然后便是宋明理学。

陈鼓应: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被称为新儒家,但理学并不是纯粹的儒家,它其实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就政治伦理学层面而言,理学固然是主要「无极」、「太极」、「无」、「有」、「道」、「器」、「动」、「静」、「虚」、「实」、「常」、「变」、「天」、「理」、「气」、「性」、「命」、「心」、「情」、「欲」等,大都来自于道家的传统

周敦颐所用「无极」一词,即首先出于老子,庄子也常加使用。后来陆九渊指出周敦颐自己说无极出于老氏。又譬如程颢所说的「天理」,最早却是见于《庄子•养生主》。而程朱论天理,更与老庄论道无大殊异,如朱熹所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尽之后,终则复始,始复有终,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老子和庄子的影子到处都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也说:「宋儒的世界观佛老的世界观接近,这是不容讳言的。」

我们知道程、陆都受禅学的重大影响,而庄、禅的相通,是儒学公认,甚至更有学者以为禅即庄。另外,阳明心学与庄学相关,庄子常用「灵府」、「灵台」来形容虚静之心,而王阳明也以为人心只是一个灵明。庄子以「灵府」、「灵台」喻心,一方面用以表达心体作用之奥妙,另一方面形容心镜含藏之丰富,而阳明以「灵明」言心,也兼具这两种意义,足见庄学与心学的影响。宋明理学说到底,前人有称之为「外儒内佛老」,至少就思辨哲学方面,有道理。

从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道家实居于主干地位,虽然自战国以后就形成道、儒、墨、法、名、阴阳等各家思想相互渗透的局面,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道家。

▲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图/周天玮提供)

周天玮:从西方哲学的观点来看中国哲学,对于这个课题有些怎么样的看法?

陈鼓应: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说过:「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西方哲学界对于儒家认为它是以政治伦理学为主体,而对于道家认为是完整的哲学思想。

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专家韦伯(Alfred Weber)曾说:「哲学是对自然界的全部的研究,是期望对事物作一个普遍性的解释。」韦伯还提到希腊哲学「从自然主义出发」。

依据韦伯的意见,则孔子的学说既不能被称为哲学,更不能被当做哲学的开端,然而老子的学说则不然,老子贯通天、地、人的道,无疑正是对宇宙人生的「普遍性的解释」,而「法自然」的观念与「自然主义」之旨相通。它既有自己系统的形上学「道论」,又有自己以「玄览」和「静观」为特点的认识学说,这两点是中国任何其他一个学派所不具备的。

哲学家黑格尔这样说过,他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但老子「却说到了某种普遍的东西,也有点像我们在西方哲学开始时那样的情形」。

另一方面,从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其主流一直是形上学与知识论,而政治伦理学只是其中的枝节部分。所以这就足以使道家思想处于与西方哲学同等且对立的层面上,而被西方的思想家们视为真正的哲学,做为中国哲学的主干。可后来葛瑞汉(A.C.Graham)和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这两位著名的大汉学家都接受了钱穆和冯友兰偏差的观点。

不过我也要特别强调,确立道家思想为中国哲学史的主干,并不是要贬低或抹煞其他诸家的历史作用而把中国哲学史写成一部道家思想发展史。事实上,战国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一直是诸子百家互相融合的过程,只不过道家思想在这种融合中起主导作用而已。

周天玮:谈到在融合中起主导作用,诸子百家里面,黄老之学似乎是一个精彩的例子,而且确实在历史上一度发展为成功的主流政治学,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

陈鼓应:黄老之学正是整个中国哲学史以道家为主干,道、儒、墨、法诸家多元互补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融合形成的过程,对于当前这个时代,很有意义。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认为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谈所谓道家与老子稍有区别,他其实指的是起于战国末而流行于汉初的黄老之学。不过黄老之学与老学有极密切的关系。

王充《论衡•自然》:「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学融合儒、墨、法、名等各家思想,并不是「剪刀加浆糊」式的机械拼凑,而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来贯穿各家的,因大顺也好,采撮善要也好,都是把各家理论主张采入道家理论体系之中,都置于最高的「道」的统率之下。事实上,回头看先秦的庄子学派,就已经融合了名家、阴阳家及儒、墨等各家,而以道家思想为主干。

而黄老之后的《淮南子》,也继承了庄学博采众家的传统。从战国的庄子到黄老到西汉的《淮南子》,可以看出道家表现着广大涵容性的特色。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当是各家互补,未来新文化的建设也应该是如此。

我要特别强调一下,对传统文化的反思绝不能仅限于一家一派,而应该从现实的观点出发,对诸学派尤其是影响较大的道、儒、墨、法各家给予新的解释,取其长,去其短,在诸家多元互补的基础上来创造现代文化。

周天玮:您刚才谈到黄老学派发源于战国晚期而兴盛于汉初,体现了当时道法合流的趋势,又谈到多元互补的必须。思想的发展和流变,跟随时代的脚步,是很有意思的。

▲美国国父华盛顿纪念碑。(图/周天玮提供)

那一天的谈话便告一段落了,但是撰稿的此刻看到世界疫情的蔓延与时局的恶化,几乎人人和我同样都会产生更多的感想。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看当今世界?总结一句话:人与地球皆疲累,正逼近于某种新思想和新制度的诞生!过去一百年是人与地球双双疲乏不堪的世纪:战乱频仍,天灾人祸无计其数;科技神速推进,可一步步自我威胁到生存命脉;政治、法治、金融、传媒、医疗到达文明空前优势,却也一个个反转,濒临失控;全球化所导致的国际崩解和国内对抗,正全面陷入造反有理。

新冠疫情会怎么走?悲观论调普遍。近30年,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大东西方价值系统,以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歧,连在各国国内都利益撞击得太厉害了,何况是国际矛盾,结果疫情导致大量死亡而成为最尖锐的引爆点。

在新东西对话的前夕,必有一番思想和制度的反省和求索,哲学家们参酌自始至终开放融合、多元互补而内容丰富的中国哲学史,在向洛克、孟德斯鸠、亚当斯密和卢梭、马、恩、列取经百年之后的今天,可以给出什么回应?

热门推荐》

►周天玮/《与陈鼓应对话》之一:透视与呼唤

►周天玮/《与陈鼓应对话》之二:老子拿了第一

►周天玮/《与陈鼓应对话》之三:历史不终结论

►周天玮/《与陈鼓应对话》之五:真性在虚静 半生尼采一生老庄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

►防疫新生活!国内旅游票券特价开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