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双周刊/统一超没有厨房 照样扳倒麦当劳

财讯双周刊陈彦淳

统一超商从三年前开始,因为店型改变增辟座位区,不仅带动鲜食销售大幅成长,在消费者心目中更晋升为餐饮业,营收规模意外挤下麦当劳,成为新外食产业龙头

中年大叔走进7-ELEVEN买一包香烟后,顺便带了一杯CITY CAFE;小资女踏进便利商店拿了低卡凉面,又加一份水果切盘;退休老伯伯坐在便利商店内,边吃着茶叶蛋边看报纸;现在连乡下阿嬷都知道,可以在便利商店吃到新鲜的生菜拉沙

便利商店的功能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但没想到的是,便利商店在不知不觉中,已悄悄改变了产业秩序。

2001年统一超的「国民便当」正式推出后,为这场长达十多年的产业宁静革命揭开序幕。

多年来积极推动的鲜食商品,透过设立门市座位区,成为一个没有厨房、却能解决三餐和饭后甜点餐厅,如今鲜食营收规模更超越了过去的外食市场龙头──麦当劳速食连锁店(推估营业额约两百亿元);谁也没料到,让麦当劳失去龙头地位的不是肯德基,而是统一超商。

鲜食+咖啡 年卖350亿把麦当劳、王品抛在后头

尤其,过去鲜食占比以早餐时段销售最高,但从去年开始,午餐时段的销售量首度超越早餐,这显示选择在便利商店解决正餐的人数增加,「到餐厅」还是「到统一超」用餐被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比较,便利商店意外成餐饮业。

根据统一超商统计,去年鲜食营收占比高达18%,创下历史新高,换算下来金额超过242亿元,这还不包括每年热销超过两亿杯的CITY CAFE,一年至少也有百亿元规模。

市场推估,统一超商在整个「类餐厅」的商品营收总额已达350亿元,将麦当劳、王品集团都远远抛之在后,在成为最大的流通集团后,又成了国内最大的外食(餐饮)集团。

统一超商鲜食部部长梁文源指出,鲜食商品在便利商店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商品差异化、扩大消费族群的重要角色,过程却花了十多年、至少经历三个重大过程。

首先最困难的部分是,过去鲜食市场一片空白,「与其说是推出一项新产品,还不如说是建立一个新产业。」

相较于日本产业供应链完整,统一超商却得从原料采购、工厂生产、配送流程全部自行投入整合,「鲜食部同事外出,是戴着斗笠、走下田直接和农民沟通,商品该怎么种、规格该如何。」

1999年,统一超商挟着集团资源投资的武藏野投产,是台湾首家专业鲜食厂,挟着后勤系统建置完成;2001年推出「国民便当」引发市场跟风,消费者这才知道「原来便利商店也有卖便当」,这是统一超商切入正餐市场的开端

但市场考验才刚刚开始,为了开发更多的品项,「起初我们学日本,结果台湾人偏好热食,和日本人直接食用冷便当的习惯完全不同;我们就模仿一般便当店作法,但油炸物经过冷藏配送后的卖相并不好,就这样一路调整、修正,慢慢找到适合的种类。」

约莫2008年时,统一超商确立「组合式」的商品策略,「消费者过去希望一个便当就要吃饱,但现在喜欢多元、搭配性的选择,这是我们的机会。」配合推出像沙拉、凉面、关东煮、水果等商品,「Food Store」概念俨然成形

速食巨人麦当劳遭池鱼之殃,天外飞来一个强大的隐形敌人,但其实现任德克士副总裁、曾出任台湾麦当劳总裁的李明元,很早就体认到统一超商所带来的强大威胁感,预言「统一超商恐将成为麦当劳的最大竞争者。」没想到一语成谶。

分析,台湾消费者生活形态已转变,上班族常常得工作超时,每天平均加班时间超过四小时以上,饮食形态更早已由三餐变成五餐,「外食族用餐需求已要求到要Super Convenience(超级便利)。」

全台近五千个据点当靠山设立座位区 扩大消费群

为此麦当劳建立了一个便利消费的平台,以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到麦当劳用餐的目标;先是推出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餐点的供应从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串到消夜,再推出外送服务,成功带动业绩成长。

然而,麦当劳积极建立起的「便利平台」,除了现场烹调和座位外之外,统一超商几乎都能做到;政大智慧财产研究所所长邱奕嘉便分析,两家公司都强调便利性与餐饮商品,资源与市场大量重叠,意味着彼此已经成为竞争对手。(本文节录自429期财讯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