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医发现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淋巴结肿大第6类型态 有助避免不必要治疗

▲成大医院病理陈盈医师表示,「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有6种型态,容易与许多良性恶性疾病混淆,造成临床过度或不必要治疗。(图/记者林悦翻摄)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全身性的发炎纤维化的疾病「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该疾病引起淋巴肿大,通常会与其他侵犯器官症状一起出现,其型态学上有5种变化,但成大医院病理部发现并发表第6种新的型态「类感染性单核球增多症」,如此多变型态在做淋巴结诊断时,容易与许多良性或恶性疾病混淆,造成临床过度或不必要治疗。

成大医院病理部陈盈妊医师表示,这个特殊案例来自外院,因持续超过1个月双侧颈部逐渐变大的肿块求诊,伴随有左侧眼皮下垂、眼球凸出与视野模糊的症状。电脑断层显示双侧颈部与锁骨上多颗肿大淋巴结,病人接受颈部淋巴结切片。但因型态学困难诊断,外院咨询成大医院病理部张孔昭教授

陈盈妊医师说,这名病人的检查报告,血清IgG4> 4400 mg/dL、进阶电脑断层显示左眼眶后有浸润性病灶腹腔内与腹股沟处亦有多颗肿大淋巴结,经IgG4和IgG免疫染色,最终诊断为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淋巴结肿大的第6种新型态「类感染性单核球增多症」。病人后来接受类固醇治疗,肿大的淋巴结逐渐缩小,于1年后追踪时已无症状。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的型态学上有5种变化:1、类多发性Castleman氏病;2、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3、淋巴滤泡间细胞增多伴免疫母细胞;4、类淋巴结中心进行性转换;5、类发炎性假性肿瘤。现在则多了第6种新的型态「类感染性单核球增多症」。

陈盈妊医师说,为了提高「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淋巴结肿大」的正确诊断率,成大医院病理部正进行收集此类案例,希望借由详细分类其型态归属,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以增加对此疾病进程的更多认识。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的影响,可能遍及全身器官,如唾液腺胰脏肺脏、甲状腺、淋巴结等,其致病机转尚不完全清楚,但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可能属于自体免疫疾病的一种。因其为较新发现的疾病,实际发生率不明,甚至可能被低估;一般而言,中老年男性发生率稍多,但若表现在头颈部的则以女性为多,发生于小孩的案例也逐渐增加。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的共同特征为临床呈现肿瘤样病灶,病理检查下的IgG4阳性淋巴球浆细胞浸润及漩涡状纤维化,是主要诊断依据,通常会伴随有血清中IgG4 浓度升高。陈盈妊医师指出,临床症状会因为患病位置而有所不同,除了肿瘤样病灶外,4成病人会有过敏症状,如气喘异位皮肤炎等。

治疗方式以类固醇为第一线用药,对多数病人效果良好,但仍有可能复发。当复发或类固醇治疗无效时,使用rituximab的B细胞清除疗法也有一定效果。治疗与否、治疗时程,通常会依据侵犯器官与疾病病程决定。

►滑新闻还能变美,偷偷分享少女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