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杂志/谭敦慈:柴米油盐里的温柔力量

出处:康健杂志227期作者/杨惠君图片/钱宗群

不间断投入演讲、宣导谭敦慈,传道似地宣扬食安理念,与其说是她承继先生的光芒,其实更是她展现过人坚强与智慧,让杰梁医师光采在过世后仍持续灿亮。

2016年,台湾总统、立委大选前夕,不分蓝绿政党都极力争取在食安领域获公众信任的谭敦慈入列立委不分区名单,某政党特意策划「智慧讲座」拉拢她参与,但坚持不沾政治、利益团体的她,以惯有温和却无商榷空间的口吻回复:「不好意思,我没有智慧,我懂的只有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已。」一旁的小儿子浩桢听了笑说:「妈,你这样回答,就很有智慧!」

*   *   *

一些资深的医药同业,至今习惯称呼谭敦慈「林太太」,她的先生、已故毒物科医师林杰梁是台湾人心里不畏强权的侠医。然而,「太太」若依两性平权的标准量尺去检视,或许是略带「弱化」女性的名词,但只要与谭敦慈够熟悉的人就知道,在「林太太」这个角色中,她从来不是附属品,而是自己选择与主导的「人生角色」。

温柔而理性 把质疑变友好

164公分、48公斤,左眼因为睫毛倒插割过双眼皮,经常是一身明黄鲜绿色系的上衣搭配迷你裙热裤律己极严的魔羯座性格,衣服只准改小、不容放宽。装扮有风格的女子、不可能没有主见,对于人生与世事,喜与悲、意料与意外,谭敦慈无论在先生离开之前或之后,一贯正面迎接,不曾高涨或埋怨。

事实上,长子林泓桢曾经用一句话点出他们家里的「生态」:「在家里,其实比较容易有负面想法的是爸爸,在食安议题受官方和厂商压力时也会生气,都是妈妈在一旁拉他一把。没有妈妈这样支持他,爸爸是没有办法做自己想做的事!」

林杰梁辞世后,不只压力转移到她的身上、初时更多的是不以为然的质疑。曾有人不客气地对她说:「你先生是毒物科医师,不代表你也懂毒物!」也有医界大老要她不要再提「黄曲毒素的问题」;爆发顶新劣油事件时,她一句「不鼓励大家猪油」,更接到肉品同业公会存证函,要她「不要随便发言」。

事实上,身为护理师的她,早年曾在「院士副总统」陈建仁领导的研究团队门下,后在林口长庚纪念医院临床毒物科林杰梁团队扮演的角色也不是「家属」,而是实际参与计划和执笔论文的研究助理。「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替代林医师。只想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我就是做一个护理师能做的事,提供大家生活上简单自我照护的原则。」

谭敦慈心里有条鲜明的线,她知道自己守得住,便不与人争辩,拿出文献与指控她的人沟通,与各种商业代言保持距离,用坚定不移的态度回应一切。然后那些质疑的声浪也逐渐变成友好的讨论。

温柔又理性的女子,才是真强悍。

选择「好门」 变成更好的女人

谭敦慈是湖南湘潭人,25岁时嫁给已洗肾6年、出身嘉义朴子的年轻医师林杰梁,从外省家庭进入本省家庭,必得突破世俗某些偏颇却已成普遍价值的藩篱;尽管母亲一度反对,常安排她四处去相亲,但她聪慧的直觉看见林杰梁身上「好人」的特质、更觉得这个婚姻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谭敦慈说,不只林医师本身,他们一家人都是很宽厚的人,「我没有嫁入『豪门』,但嫁入了一户『好门』。」她回想,当年林医师第一次上门提亲,原本反对她和林医师在一起的父母,就因为觉得「林医师的爸妈人很好」而改变了想法。

「那时候还是有点省籍上的隔阂,我妈妈提点我,本省家庭媳妇一定要在婆婆起床前做好早餐刚嫁进门的时候,我总是很紧张摸黑起床要做早餐,但婆婆却要我『快点回去睡』,」她笑说。

婚前完全不会做菜,初为人妇时谭敦慈也曾在厨艺上受挫。「因为我大嫂的手艺极好,是可以办桌的水准,更让我觉得自己好笨拙。有回我帮忙准备拜拜牲礼,煎了条鱼,结果四分五裂,只好『手工』把鱼肉拼好,但拜拜完后上桌吃饭时就露马脚,没想到公婆却替我找台阶下说:『小慈好体贴,都帮我们把鱼肉分好了。』」

婆家万般疼爱这个媳妇,也让她觉得心意能弥补厨艺,往后每年的除夕夜,她负责菜色海鲜饼、桂圆米糕、啤酒虾、健康火锅......,她的拿手菜都没有复杂的程序,关键是能掌控新鲜无毒的食材,简简单单、清清爽爽,都美味可口。她还强制分配「额度」,让家人不过食、也不浪费,婆家都配合「埋单」,也吃得开心。

林医师过世后,婆婆甚至希望把房子过户在谭敦慈名下,「她担心以后小孩没有照顾我、对我不好」,当然谭敦慈没有接受。「我婆婆当媳妇时很辛苦,她的婆婆较苛刻,所以等她自己熬成婆时,立志『要让自己的媳妇快乐过日子』,而我就成了那个幸运的『快乐媳妇』。」【全文未完,完整内容请见《康健》227期】

【延伸阅读】勇敢地和生命过招 活出好命50岁做好3件事,以后不当孤单老人邓惠文婆媳问题不只是婆媳问题,那是夫妻关系有问题…详见《康健杂志网站》。※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