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食安风暴烧不停 3招重振台湾「美食王国」声誉!
▲近年台湾食安事件频传,民众不能不再记取教训。(示意图/视觉中国)
台湾跨处热带、亚热带,地形多变,四面环海,农渔业先天条件优良,加上技术改良,培育出丰富多样的食材。台湾早期曾先后经荷兰、西班牙、日本统治,1939年后,中国大陆各大菜系汇集台湾,各族群交会集结,丰富了台湾饮食的文化底蕴;此外,台湾人更发挥创新精神,追求滋味变化而将各种菜色与食品改良发明,这种「融合」与「多元」的要素,形塑台湾饮食文化的独特性。
然而,相较日韩等国,台湾的食品产业与饮食文化输出反而并不突出,甚至泰国对其饮食之推广不遗余力,近10年来成绩卓着,已大幅超越台湾。如何迎头赶上,值得深省。
拚食安:打好食品产业发展基础
食安是食品的根本。近年来,台湾食品安全问题时有所闻,重创台湾食品的信誉。然而,食品安全问题并非台湾独有,其实世界各国亦不乏前例。
例如日本先前也同样经历伪造标示、福岛核灾等事件,造成食安信赖危机。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引进各种新技术与检验,从土壤净化、环境管理以及生产问题,积极辅导。为了推广食品外销,2011年起更陆续成立相关机构,深入分析日本食品主要外销国家的属性及需求,了解外销国家的法令规定,营造有利的外销条件与环境。
此外,针对深具消费潜力的东协各国,除了宣传日本饮食文化,更深入研究当地农渔各项生产、销售及食安认证资讯,扩大对亚洲各国的食品输出,预计2020年前达到1兆日圆的外销规模。
过去台湾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较偏被动因应,多为对食安事件发生后的弥补再防,面对复杂多变的食品供应系统,如何达成「食在安心」的目标,并强化消费者沟通,是台湾食品产业发展重中之重。
饮食是一种文化国力,各国无不积极塑造其饮食文化形象。以亚洲地区而言,尤其是泰国、韩国、日本等成效斐然,日本料理甚至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台北街头林立的拉面店、泰式、韩式餐厅等,正是其饮食文化成功输出至海外市场最好的证明。
这些成功经验的背后,不难观察其借由系统化策略,创造其饮食文化品牌价值,带动整体食品产业跃升的用心。
首先,结合食材、设备、文化的整合性输出方式是关键,例如本期特别介绍泰国推出的「世界厨房计划」(Kitchen to the World),让原本知名度仅是差强人意的泰国美食,迅速崛起。
其次,政府设置专责机构协助,如日本之社团法人日本料理餐厅推进协会、泰国之世界厨房中心(CTKW)、韩国的韩餐世界化推广组等,透过整合机构之设立,汇聚各界资源与力量,并提供赴海外之餐饮业者各项支援及认证,达成有效率的推动和宣传效果。
最后,是透过「筛选─聚焦─复制」的过程,将餐饮的材料及作法标准化、系统化及简单化,以利国际市场推广。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智慧科技的应用为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注入各种创新与提升。例如生产面导入自动化与机械手臂,提升生产效率,并运用人工智慧于产品制程安全管理,都有相当明显进展。
不仅如此,预期来自通路商导入智慧科技所带来的多样化需求,将成为食品产业蜕变的更大契机。比如实体通路借数位科技与食用者的文化、认知、情感等连结,产生令人感动的饮食体验,重新定义消费者对产品的价值认知。
此外,透过大数据的掌握,厂商持续精进行销、制造、供应、配送及退货等营运精准度,并掌握消费习惯或消费客群的改变,深化通路品牌价值;再者,食品厂商强化与相关平台及社群的连结,借此为产品找到新的定位,或开发创新产品。
以台湾的条件,应有成为提供全球华人优质食品之重要营运、研发与生产基地之志向。随着国际化交流, 食品服务需求日盛,食品业服务化与国际化将是未来所趋,尤其是东协地区消费市场快速崛起,应是台湾食品产业突破国内市场规模限制的方向。如何擦亮台湾食品产业新品牌,让台湾食品成为国人的骄傲,值得共同努力。
※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2017年9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