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长治久安否?

感谢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劳苦功高的官员专家,感谢坚守第一线默默付出的医护团队,更感谢许许多多谨守防疫规范、忍受生活不便的台湾民众们,让我们在新冠肺炎肆虐世界之际,因为连续八周无本土病例,得以在2020607宣布境内解封、展开防疫新生活。

相较于同一天,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全球新增病例创单日新高(超过13.6万人),光是美国就累计超过200万人感染、逾10万人病故,是这波世纪疫情最为严峻的国家。

细究这回成功防疫的主因,首重全民协力资讯公开透明,而前者又是因为后者做得滴水不漏,在极短时间内有效取得国人信任,才能使得自SARS以降所建立的防疫机制彻底发挥功能,让台湾成为病毒大举入侵之下、屈指可数的世外桃源

一言以蔽之,「信任」是团结人类社会施展「1+1>N」效果、对抗看不见敌人的最佳武器

反之亦然的类似逻辑也可适用于公司组织,特别是在今年这个不平静的股东旺季,信手拈来就有一串上市公司面临公司派与市场派的经营权争夺战。面对市场派砸下真金白银大肆收购公司股票、提高股份占比,公司派则是祭出各种法律或财务手法见招拆招,相信让不少投资人感觉刀光剑影、雾里看花,最后胜负殊难逆料

不论市场派的真正意图为何,某种程度是因为不满意公司派的经营表现、不信任公司派可以好好经营,遂决定大动作谋求「换人做做看」的机会与可能。只是,争权上位是一时的,如何「长治久安」才是经营者的真正挑战,唯有透过良好的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取得股东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够真正集众智合众力,让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也是再次避免经营权大战的不二法门。

「公司治理」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30年代,由于美国大型企业的股权相当分散,导致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主要由经营者支配的现象,为积极避免经营者谋取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东权益,开始出现相关制衡机制来协调两者、并减少冲突发生。

随后,历经80年代初期的一连串跨国企业弊案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公司治理」快速成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商业主流,目的是希望公司股东、经营管理者董事会与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建立起彼此间的共利价值观,透过公开透明的财务、非财务、审计资讯揭露,积极发挥高效率的治理机制,以帮助公司价值极大化、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股东权益。

一开始的「公司治理」范畴明显局限于财务层面,主要是对股东负责,强调股东、董事会与高阶经理人之间的相互制衡,但随着整体社会对企业的期待愈来愈高,「公司治理」开始向「企业社会责任」(CSR)靠拢,如「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2015年更新的最新公司治理原则,就明白指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董事会必须兼顾各利害关系人(不只股东)权益。影响所及,台湾证交所主办的「公司治理评鉴」标准中,有关CSR的比重逐年提高、项目也不断增加。

也就是说,公司治理与CSR就像原先两个重叠并不多的圆,各自的范围愈来愈大、交集部分也愈来愈多,形成「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大势所趋。

像是笔者服务的公司,已连续六年荣获公司治理评鉴前5%的「最优级」,因为我们很早就主动设立各种严于现行法规的治理制度,如2007年设置审计委员会、2008年设置独立董事席次、2010年成立薪酬委员会、2013年独董席次逾董事会半数等、去年新增一名女性独董…等,所以才能在901家的上市公司中脱颖而出,总计只有12家上市公司连续六年名列「最优级」榜单

综上所述,「长治久安」是人们的永恒想望;而唯有公开透明、相互信任的良好治理,才能让想望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