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智富/医疗险规画改走「混搭风」
很多人手上都有医疗险,医疗险的理赔机率高、理赔争议也时有耳闻。根据财团法人金融消费评议中心最新公布的2020年第2季申诉暨评议案件统计,在人寿保险业理赔常见争议类型中,以手术认定(14%)、必要性医疗(11%)与理赔金额认定(10%)为3大最常见类型,可以看出医疗理赔是保险公司与保户常争议的关键点。
这些争议,除了是两造认定差异,医疗险保障无法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也是成因之一。但近年保险公司已陆续推出符合医疗现况与民众需求的保单,全球人寿商品部副总经理郑中安接受《Smart智富》月刊记者专访时表示,现在医疗险规画走「混搭风」,在保单内容设计与给付方式,都跟过去有所不同,因而民众应从「新」调整保险规画,才有完整保障。以下为专访纪要:
《Smart智富》月刊记者问(以下简称「问」):现在民众进行医疗规画,跟过去有什么不同?
全球人寿商品部副总经理郑中安(以下简称「答」):医疗险是个在台湾历史久远的保单,很多人都有投保,但早期的商品设计都朝向All in one的概念,就是什么保障都包在里面。这对刚开始投医疗险的民众来说或许是件好事,但现在反而是一种负担。因为医疗技术进步,这些旧式的医疗险可能会发生应对不了医疗新技术、无法给付的情况,导致民众的医疗保障有了缺口。想再加保,若还是遇到这种包山包海型保单,就会出现花不少保费却重复投保的情况。
因此现在很多保险公司在设计医疗险商品时,走向多元碎片化的概念——依保障内容切分成不同功能的医疗险保单。像现在很多保险公司就推出各式保障定期或附约出单的医疗险,让已投保医疗险的旧保户,依自己缺口需求加保。
问:医疗保险规画走向分类混搭风,所以每个人的配置都不一样啰?
答:没错,就像投资组合会有核心与卫星配置,医疗险规画也是一样,而且每个人会依年龄与需求做不同选择。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医疗险,有人则将失能扶助险视为核心保单。在不同人生阶段,核心、卫星的配置也会随之调整。
以前30岁~50岁是投保医疗险的主要保户,但现在少子化、保险意识提高,很多爸妈会在小孩一出生就帮他规画保险,这时住院医疗险就是核心。而熟年或届退族的核心医疗险则是失能扶助险,可看出在不同年龄的不同配置重点。
顺应当今需求 新型态保单接连推出问:近年有不少保险公司推出「自负额医疗险」,也是此概念下衍生的新型态保单吗?
答:可以这么说。目前自负额医疗险在台湾刚起步,它的主要目的,是填补实支实付型医疗险保障额度不够的问题。
但是早期买的实支实付型医疗险,现在难免会遇到额度不够的问题。若再找另一家保险公司买新的保单,必须再买一张主约(编按:实支实付型医疗险为附约出单,必须附加在主约保单下);而自负额医疗险的设计,就是补强旧保单不足的保障缺口。
不过,保户可能要先买实支实付型医疗险,才能再买自负额保单来补强。未来可能会出现纯粹的、投保较无限制的保单。消费者若愿意自行承担部分医疗费用,保费会更便宜。
问:现在也盛行一次给付型的医疗险,这也是新型态医疗险的调整方向吗?
答:这也是一种新方向,一来是保险公司的风险控管可以做得好;再来是对民众来说简单易懂,拿到一次给付金,可以有更多弹性决定钱怎么用。
以前国人投保,以多次给付医疗费用保障为主,例如定额给付的癌症险,保户要住院才能申请理赔。非医疗费用像营养品的采买或中医治疗,却无法给付,因此催生了一次给付型癌症险,让保户能自己安排保险金,更有弹性。
但不同给付型的保单还是要混搭,依保户的需求,在保障与保费负担上做权重调整。
问:台湾步入高龄化社会,高龄族群的保险规画,会朝向什么方向发展?
答:高龄保险规画包含了医疗、长照等多面向的准备。近3、4年来我们投入很多心力,为银发族设计合适的商品。像近年新推出的终身医疗险,75岁前日额保障、75岁后提供实支实付,补足高龄医疗缺口。
在长照保障的部分,近年市面上的失能扶助险以纯粹的失能给付为主。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因为失能扶助险的目的是照顾被保险人本人,而不是身故受益人。保险公司商品设计的责任就是在民众需求、各项长寿风险与保险费用等抓好平衡,才能在合理的保费下,为民众提供适合的高龄保障,解决长寿风险。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Smart财经好读
★封面故事抢先读◆3理由投保终身医疗险 转嫁医疗行为的隐形支出★住院费用「实支实付险」没有全部理赔,问题出在哪里?★新冠肺炎挡不住,全世界都怕!专家:这3张保单是抗疫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