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立医疗「随传随到」才合格?医打脸消基会:签生死状岂能急

▲预立医疗照顾咨商自2019年年初开办,基会针对45家医院进行检查。(图/取自免费图库pixabay)

编按:《ETtoday健康云》报导,消基会7月初特别针对台湾6个直辖市,共45家符合提供「预立医疗照护咨商」资格的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预约时间至少有1个月至半年以上,认为政策仍相当不完善。

大里仁爱医院安宁缓和科主治医师吴承羲则表示,「预立医疗」无法经济常理看待,讲求「快、立即」,过程中需众多家庭成员的评估考量,避免草率签下后,产生不必要的纷争

文/吴承羲

首先,我一直认为,消基会用一般消费行为来看待医疗,是一件相当吊诡的事,因为医疗行为很多时候不能用一般的消费和经济常理去看待。其次,我想请问消基会他们在做这项调查之前,到底有没有先读过相关的法规,了解这个「预立医疗咨商」(Advanced Care Planning, ACP)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病人自主权利法》第九条,很明确规定:预立咨商需要有至少一位二等亲以内之亲属(配偶除外)参与咨商。而且说白了,这个「预立医疗决定」,等于是「生死状」,是决定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还要不要接受维生治疗和人工营养大事

这应该是需要很慎重讨论的场合,把家中所有人都找来讲清楚,开家庭会议都不为过,怎么会用「能不能随到随咨商」来要求和评估呢?

▲预立医疗过程,是需要家属病患花时间思考人生中重大的决定。(图/取自免费图库Pexels)

以我们医院为例,当有民众对「预立医疗咨商」有兴趣的时候,我们会先由专人和他们接洽,以电话或当面的型式先行介绍病主法的法规,咨商的型式和必要的人员文件收费。等他们确定了解签署的内容,再把相关资料转交给他们,并且约定正式咨商门诊的时间。

目前等待期也大约都是4-8周左右,一方面是真的前面还有许多人的预约,而且我们门诊是一周一次,再者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意愿人和家属有时间思考这个人生中的重大决定。

再者,一个预立咨商门诊的开立,它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提供预立医疗照护咨商之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咨商团队必须由受过咨商训练的医师、护理师、社工心理人员各一人组成,医院至少要3人,诊所至少2人。而且从病主法开始试办到现在为止,这一类的咨商课程其实很有限。

▲医院设立一周一次的门诊,还要有专业的人员进修,都是院方营运的考量。(图/翻摄自pixabay)

坦白讲,一间区域以上,有安宁缓和科的医院,能凑得出一组人,一周一次门诊已经很多了。很多时候这些专业人员是根本挤不出时间可上课,或是想上课却无课可上,抢也抢不到名额

站在医院营运的角度,签署的意愿人没那么多的情况下,自然不会为此多开门诊增加成本。至于收费部份嘛,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数字就好,一间会议室租一小时1000块,三个路人甲基本工资时薪150x3=450。1个小时的成本最少1500,医院的场地和医疗专业人事成本一定比这个还高,大家可以自己算一算这样一个人要跟你收多少挂号咨询费它本钱才回得来?

咨商的收费和便利性从来都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意愿人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在签什么?签下去之前有没有和家属完成充份的讨论,才不会到临终的时候,又产生不必要的纷争。

原文及相关讨论请见《东村诚医师的诊疗室-Dr.吴承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