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够贵就拿不到三星?关于《米其林指南》的四个小知识

关于《米其林指南》,必须了解的四个小知识

台北《米其林指南》的星级名单已公布!也许因为我的两本书里都有写到跟米其林评鉴有关的篇章,最近收到很多读者来信,问我的预测和看法,预测我不敢,但我就来分享一点点基本概念吧。

概念一:三星二星、一星的差别为何?

据《米其林指南》官方定义如下:

⭐️「在该料理类型当中,具备稳定且高品质餐点,值得顺路一访。」⭐️⭐️「精湛的料理,以高品质食材与杰出手艺呈现,值得绕道前往。」⭐️⭐️⭐️「令人惊艳的佳肴,值得特别计划前往。以绝佳食材,融合精准的烹饪技艺,带给食客绝佳的餐饮体验。」

字面上意思其实很含糊,而这些食评究竟如何评断,米其林官方也从未详细说明。但我常在演讲的时候,为了让听众比较短时间能有个概念,会这样解释这三颗星的差异:一星是,如果刚好顺路经过,那值得停车一试;二星则是,就算不顺路,也值得特别绕过去吃一顿;三星的话,就是值得为了这家餐厅,坐车(甚至搭飞机)专程造访。不过,这都是「字面上」的意思。

依照我的经验,三星餐厅的装潢气氛服务都很讲究,但由于服务极为细致,在用餐期间很容易让人产生紧张感,深怕自己某个粗鲁的动作破坏了这些精心设计的餐饮步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三星餐厅用餐,从来都不只是「吃美食」这么简单的事;从餐厅的装潢布置、桌与桌之间的距离、餐具摆放的位置顺序、空间气氛的营造、出菜速度的精准掌握,到服务人员的眼神手势口吻、态度,然后再到每一道上桌的佳肴,都是精心设计布局的演出,而酒窖的大小、侍酒的专业度等,也在评选标准之列。

就像我的书里写的-「每一道菜,都是主厨跟你说的一个故事。」更值得注意的是,三星餐厅一定所费不赀,鲜少有亲民订价,导致有些评论家断言,订价策略也是餐厅能否获得三星的一大关键,简单说,就是不够贵也许就拿不到三星。

至于一星餐厅,我的用餐经验是,通常食物都很美味,气氛相对轻松,通常不太会失望。然而,是否间间记忆深刻,就是另一回事了。

二星则不论餐点、服务、装潢、气氛紧张程度,都介于一星与三星之间,但整体感觉上更接近三星,所以常有一种壮志难伸、「遗珠」之憾。

概念二:目前米其林评鉴过的城市中,三星、二星、一星餐厅的数量大概如何?

就拿邻近的香港东京,还有最具代表性巴黎,让大家有个概念。

2018年,香港,三星餐厅有6家、二星有11家、一星则有46家。2018年,东京,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多米其林星星的城市,三星12家、二星56家,一星则多达166家。2018年,巴黎,名单二月才刚刚出炉,三星餐厅共10家、二星15家,一星则是有87家。

概念三:之前公布的《必比登》是什么?

米其林评鉴其实有很多种榜(噱)单(头),我们熟知的「星级餐厅」,拿的是「星」,被认为最具参考价值,正是很多法国厨师穷尽一生追求的。另外还有米其林宝宝的「头」,就是前几天公布的《必比登》(Bib Gourmand),选的是「CP值」;再来,「叉+匙」,评的主要是用餐环境;还有「刀叉+餐盘」,选的多是简简单单的好餐点等等。

概念四:「米其林主厨」究竟是什么?

请注意,米其林的星星,只颁给餐厅。

所以被尊称为「米其林主厨」的人,应是于该餐厅担任主厨时,餐厅摘星;而自称「米其林厨师」的人,则可能是于该摘星餐厅中有过工作经验的厨师。

所以之前有一些餐厅和活动,总爱夸饰「台湾唯一一家米其林餐厅」或「米其林餐厅终于来台」之类的话,都让人一头雾水,充满问号。因为在即将来到的2018年3月14号之前,米其林评鉴都还没来过台湾喔!(微笑)

好吧讲点轻松的,其实只要是星级餐厅,食物都几乎无可挑剔,而且都是很愉快的用餐经验。但这种无可挑剔,是有文化认知差异的。

因为吃东西、品尝美食这件事,本来就是超级主观的事,而且不只主观,还复杂得很,因为吃,本是融合了食欲口感、情绪、记忆、感情的一系列有机反应。

拿一碗外婆煮的杂菜面,或从小吃到大的那碗老台北的卤肉饭肉羹;跟摘了三颗米其林星星的法式料理,或吃得紧张兮兮的板前寿司相较,世界末日来临前,我要一碗肉羹谢谢

不过,我还是很期待台北的米其林星级名单。等了这么久,或许这是让世界看见台湾的一个机会,让餐饮产业集体提升的契机,更或许我们最终还是忠于台湾人对吃的那种固执己见和柔软念旧,但不论如何,台北都是我的美食城市。

※图片+文字:Vogue 风格达人 - Miss Nancyelle 南西大爷(完整文章请看VOGUE.com)

图、文/VOGUE

延伸阅读

【大爷选物质感礼物清单,耶诞一路到情人节都适用关于自信这件事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VOGUE网站》※本文由VOGUE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