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胖别开心!血脂恐异常、虚弱常病 医:身体有「储存库」更容易存活
文/谢佳君 图/pixabay
你是否常常羡慕有些人爱吃消夜、又不运动,偏偏怎么吃也吃不胖?现在专家们找到可能的原因了,可能是这些人的身体其中一种肥胖基因产生变异,导致吃进体内的血糖不容易转换为脂肪细胞储存,也就不容易变胖。但「正常体质」、甚至「易胖体质」的人也不必太难过,「如果发生饥荒,食物吃进体内却储存不了,这些人(基因变异、吃不胖的人)很难存活下来。」
现代人常受肥胖和代谢性疾病所扰,国内减重专家、中国医药大学附医国际代谢形体医学中心院长黄致锟表示,过去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的DOK5基因可能是导致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DOK5基因与胰岛素传递物质的路径有关联,正常情况下,人们吃东西后血糖会升高,身体再分泌胰岛素,将大部分血糖带进脂肪细胞储存,少部分合成为肝糖储存在肌肉和肝脏;而脂肪细胞过多会分泌许多发炎物质,影响胰岛素作用、产生阻抗,进而提高罹患糖尿病的机率 。
黄致锟表示,脂肪细胞体积变大会使人变胖,但是储存肝糖并不会使人胖,而且肝糖在生理上大多用来应急时转换成葡萄糖被利用。譬如人们活动时,就会先利用肝糖,最后才会燃烧脂肪转换成热量被使用,这也是为何减重时,通常会建议运动强度要够,时间要够长。
(研究发现,没有控制体重、且有吃消夜习惯的人,若带有DOK5基因变异,较不容易变胖。图片来源:pixabay)
但台湾流行病学学会理事长、中研院生医所教授沈志阳所发表的研究指出,当DOK5基因出现变异,胰岛素的敏感度较低,会减低脂肪细胞吸收血糖的能力,直接转换成肝糖,因此比较不容易发胖。
沈志阳表示,这项研究分析台湾人体生物资料库中的统计资料,自1万笔经抽血分析基因型并请民众填写问卷,其中1000位回答平常没有控制体重、且有吃消夜习惯的人,发现若带有DOK5基因变异,即使BMI过高,比例仍比一般人低41%,而且国内大约一半的人有这种「吃不胖」的基因。
黄致锟进一步解释,DOK5基因变异会使胰岛素的路径变得不通畅,血糖不容易进入细胞,难以合成为脂肪,而改走另一个途径,直接转换成肝糖储存。因此,吃下同样分量的葡萄糖,这群人的血糖却不容易储存成脂肪,自然也不容易胖。
但沈志阳说,根据现有的资料,这个基因的变异只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有关,跟罹患糖尿病的机率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也尚不清楚和种族是否有关系。
如此看来,有这种吃不胖体质、「天赋异禀」的人就能暴饮暴食、无所节制吗?黄致锟说,DOK5基因只是众多肥胖基因的其中一种,而且以多发性基因的概念来看,并无法以单一基因决定是否会肥胖或得糖尿病。
再者,无论国内或全世界,都有肥胖人口越来越多的趋势,因此只能说国内大约50%的人有DOK5基因突变,比较不容易发胖,但如果不运动、不维持良好生活饮食习惯,身体还是有可能克服这种单基因变异而走向肥胖的路径。
而且即使不容易变胖,但经常暴饮暴食,血脂也可能异常,出现心血管疾病,运动量不足、肌肉含量太低,免疫力也会下降、身体虚弱容易生病。
(天生未带有DOK5变异的民众,只要控制危险因子,减少吃外食和消夜、维持运动习惯,还是可以降低BMI。图片来源:pixabay)
但基因正常、「一吃就胖」的民众也不必太难过,「会胖在过去其实是件好事。」黄致锟说,生物的本能是希望可以存活下来,不会被大自然消灭,如果身体没有「储存库」、吃了东西却无法储存成脂肪作为长期抗战,遇到比较严苛的环境就容易死亡,「对大自然来讲,这是个不健康的身体。」
一直以来,人类都有这样的基因,过去也没有这么多的肥胖和糖尿病患,只不过现代化的社会使人们吃下太多热量,原本的「好基因」却被看做是「坏基因」,使人储存过多脂肪,也容易出现胰岛素阻抗,罹患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
沈志阳也说,天生未带有变异的民众不必太过羡慕,只要控制危险因子,减少吃外食和消夜、维持运动习惯,还是可以降低BMI。但黄致锟提醒,要特别留意的是,如果父母或其中一人有过重或肥胖,孩子也可能遗传这样的基因,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生活型态,否则未来肥胖的机率比较高。
延伸阅读:
生了2个孩子没变胖...反而瘦了6公斤 中医师「体质减重法」大公开
晚间10点后才吃饭仍可瘦身成功 他分享7撇步
想减重,运动前中后的饮食黄金组合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