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全面渗透?谈营业秘密攻防两端应注意焦点

日前媒体报导,由工研院、汉民科技共同投资的第三代半导体独角兽企业,爆出在台清算,却在对岸复活身分台湾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侨外资,引发是否台湾半导体产业遭中国渗透并且窃取秘密之疑虑。随着台湾科技实力逐渐受到全球关注,在台湾营业秘密法下,企业如何确保研发心血不致于为人作嫁,高阶人才如何让自己的知识技能随同转职而不致触法,极为重要。

由于台湾司法实务民事损害赔偿案件中判赔金额过低、原告取证极为困难、且法院对原告举证责任锱铢必较,使得民事诉讼几乎已经不是企业保护营业秘密的优先选项。企业提出刑事追诉,透过司法检调单位涉案人员发动搜索、扣押等强制处分辅助证据搜集,搭配民事上定暂时状态假处分令涉案人员不得继续在竞争对手公司任职,甚且对涉案人员所投靠的对手公司及其负责人发动告诉等,方属较有经验处理方式

但须注意的是,在营业秘密攻防案件中,关键往往不是许多专家倒背如流的营业秘密三项要件秘密性经济性、合理保密措施),而是事前与事后的缜密法律布局。在事前,企业是否与所属人员签订明确的保密条款,具体勾勒出企业所欲保护的技术机密商业机密,并设置相关科技装置以掌握机密资讯流动方向。而事后,企业亦须与有经验的律师充分讨论搜证与鉴识程序,并确保向司法单位呈现完整的「故事」,包括企业投入的研发过程与成本、涉案人员采取的窃取营业秘密动作、以及营业秘密泄漏后对企业的重大经济与商业影响等,以使司法单位理解案件严重性,并进而发动搜索扣押等强制处分措施。

换位思考,科技人才如何避免深陷法律战泥沼,让自己的知识技能在市场上成为有价值、可销售的商品,关键在于这些知识技能,是否是受雇人本身累积的学习成果。司法实务确认:员工于企业任职期间依企业指示接受训练工作派遣所养成、累积的工作智识及实务经验,是员工于一般职场要付出劳务之同时,对其自能力提升的反馈,是员工因就业经验累积而内化资产,不能当作竞业禁止或营业秘密保密约款所保护的特殊知识及技能。于终止劳动契约后,该人员对雇主就无忠诚义务,当然得利用其专业知识经验,继续发展经济与职业活动。也因此,科技人才要确保自己在人力市场的竞争力,须随时注意其知识技能究竟是归属雇主的「职务上研究或开发之营业秘密」,还是自己累积的学习成果。

最后,随着科技人才流动的全球化,营业秘密攻防案件也须注意「跨境」的特殊性。如果相关人员与其资产所在地都不在台湾,则究竟应该决战境外,还是将战场拉回台湾司法单位,则系诸于当事人跨境作战的资源是否充分,以及境外地区是否同样为尊重营业秘密的法律体系等考量。如企业事前即有完整规划,例如与员工清楚约定以台湾为民事纠纷管辖法院,或确保机密储存地(例如伺服器)存放于台湾而使台湾成为犯罪结果地,均有助于事发后确保案件于台湾境内处理,而不至于鞭长莫及。

营业秘密攻防,变化多端。企业应由专职人员随时注意营业秘密保护状态,科技人才也应留心法律界限以及各种自身举措的合理性,以因应未来可能衍生的营业秘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