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马路走输小绿人 小心「心脏之癌」肺动脉高压
(图/中时资料照片 季志翔摄)
许多人以为行走能力变差,走不远、走路容易喘或是走路速度变慢,只是单纯老化造成的衰退,然而,若本身为自体免疫疾病相关患者,就该留心潜在疾病「肺动脉高压」。
中华民国风湿病医学会蔡长祐理事长表示,患有干燥症候群(修格兰氏症候群)、红斑性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硬皮病、间质性肺病变等自体免疫疾病者,会产生自体抗体和细胞激素,可能破坏肺动脉的内皮细胞造成肺纤维化,当肺部阻力增加时,右心室压力同时也会增高,形成肺动脉高压,长久下来右心室肥大,容易造成猝死危险。
由于肺动脉高压在无明显症状时,并不会进行特定检查,因此对高风险族群来说,自觉症状相当重要。蔡长祐指出,肺动脉高压会使血液无法正常流通,组织缺氧时易造成喘、咳嗽、胸闷、胸痛甚至行走时走不动。标准的肺动脉高压检查为六分钟行走测试,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可用过马路时的「小绿人」红绿灯为基准,若发现行走能力突然衰退,应及早检查是否有肺动脉高压疾病。
中华民国肺动脉高压关心协会黄伟春理事长说明,肺动脉高压定义是平均肺动脉的压力超过20毫米汞柱。当肺部动脉血管压力过高,而使血液无法正常运送,长久之下容易引起心脏衰竭。黄伟春指出,临床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耐力,是采取六分钟行走测试法,行走超过440公尺属于安全的「绿灯区」;能走165到440公尺之间是需要观察的「黄灯区」;无法行走165公尺就属于危险的「红灯区」。落在红灯区的患者每3个月至6个月需回诊追踪。
肺动脉高压的危险不易早期发现,医师提醒相关的五大症状为「喘、咳、血、肿、晕」。所谓的「喘」可分为四个等级,第1级为不容易喘、第2级为爬楼梯会喘、第3级为过马路会喘、第4级为坐着就觉得喘。「咳」是指肺动脉高压容易产生慢性咳嗽。「血」则是肺动脉高压冲击肺部血管,导致微血管破裂而有咳血现象。「肿」则因血液运输不正常导致肢体末端肿胀。「晕」则分为两种,头晕是因心脏血液输送不良造成脑部血流不足,另一种则是更严重的晕厥,当氧气瞬间无法供应或心跳突然暂停,有可能造成猝死。
黄伟春指出,肺动脉高压成因多样,原发性成因不明,容易发生在30-40岁年轻女性,续发性则可能与自体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爱滋病、肝硬化等有关。此外,本身有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纤维化,以及慢性血栓疾病的族群,都应该特别留心。
黄伟春说明,肺高压的诊断与检查相对精密,目前可用工具包括心电图检查、心脏超音波检查、胸部X光检查、胸部电脑断层、核子医学扫描、右心导管检查,冀能完善评估患者状况,并给予精准治疗。另外,临床上也会透过抽血检查BNP数值,黄伟春解释,BNP是用来评估心衰竭的指数,正常标准应低于50以下,超过50以上就要注意相关风险。
由于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氧浓度偏低,若久处高山或低氧环境相对危险。黄伟春举例,曾有肺高压患者前往武陵旅游,结果却出现嘴唇发黑、无法活动等状况。另一位患者至阿里山登山,一到山上惊觉自己双手发黑,测量血氧浓度后发现不到90,急忙下山接受治疗。由此可见,患者生活型态必须跟着疾病改变,无法随心所欲。
黄伟春指出,早年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成效不佳,平均存活可超过三年者不到一半。但随着医疗科技进步,目前除了最新的标靶治疗,也有多种药物以及新型手术选择,存活率上升到八成。提醒肺高脉高压患者应及早就医治疗,配合医师指示服药并定期回诊追踪方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