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良/老屋改建是影响未来房价的最关键要素?
▲内政部民国106年6月底前统计,全台房屋约有179万3千户再10年就50年了,其抗震能力是很有疑虑的。(图/记者谢婷婷摄)
根据内政部民国106年6月底前统计,全台40年以上的屋龄约179万3千户(占全国房宅比率21%),再10年这些房子就50年了,这些房子在当初设计时甚至法规上还没有抵抗地震力的要求,再加上比较不严谨的设计、施工流程,其抗震能力是很有疑虑的。
假设有五成以上将不再适于居住,而这些50年以上的老房子,预期其他年龄层的民众也未必有兴趣去住(亦即这些老房子将成为无效供给)。若再考量921(1999年)之前有678万141栋(占比81.3%)中的危险房屋,那么未来需要拆除重建的危险房屋数量其实是相当惊人的。
根据估计,年轻首购族每年约有10万户的购屋需求,10年就100万户。考量近年新屋的房屋移转比例渐增(近年来已逾40%),以4成选择新屋计算,约有40万的新屋增量需求。
再根据内政部人口结构的变化分析统计资料显示,近10年人口成长数到106年9月为止,增加59万多人,但家庭户数却暴增 112万户多。台湾人口成长率逐年下滑,但是台湾的家户数却持续上扬,主要原因是家庭人口数的减少,从2007年台湾每户3.06人,到了去年滑到每户2.7人,北高及新北市三都更仅有2.5人。而家庭户数的成长也意味着房屋的潜在需求。显示少子化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房屋的需求数量,但由于家户数的增加,使得民众对房子需求数量的不减反增。纵若不计算这部分的增量,则老屋换屋群及首购族的新增购房需求二者相加后10年后全台约有120万户的刚性增量购屋需求。
再看供给量:全台10年间房屋数量不到100万户
营建署的统计资料显示,现在台湾每年的房屋兴建数量不到10万户,并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大台北地区更有大幅缩水的现象,因为都会区的可建土地愈来愈少,加上老屋改建或都更不易,因而未来新屋的供给愈来愈有限。
少子化的人口负成长的影响
少子化所造成的人口负成长将于110─114年间发生,人数最高峰达23.7─23.8百万人,较民国105年增加12─26万人,150年人口数将降为17.1─19.5百万人,约为105年之72.5%─82.8%。但自民国125年起人口才出现较显著的人口递减现象,但纵使采用低推估的72.5%计算,每年的平均人口减少数也只有不到0.7%,10年6.9%(~16万人),亦即减少约6万户的住宅需求。
10年后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供给量:全台10年间新建房屋数量不到100万户。需求量:扣除少子化后的房屋减量需求后,则老屋换屋群及首购族的新增购房需求二者相加后10年后全台约有114万户(120-6)的刚性增量购屋需求。
亦即供给量<需求量
若依现状发展,从中长期来看,房子的供给量还是比需求量低,尤其在新屋方面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至于中古屋(尤其是4、5层的老旧公寓)在市场上可能会越来越式微。
因此,未来的房价走势如何,其实和政府当前推动的都市更新和危老改建成果息息相关,成功了不仅都会景观将焕然一新,而房价可望逐步回落,反之,台湾的都会不仅将走向残破景像,新屋则因供给不足而使房价居高不下(老旧房屋的房价逐日下跌已是必然的趋势)。
●本文转载自《台湾商务平台》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