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义杀警案1】思觉失调骗不过精神科医师!疗养院长解析司法精神鉴定

行动法庭小组/专题报导

2019年7月3日,铁路警察李承翰台铁车厢查票处理补票纠纷,遭郑姓男子持刀刺死。10个月后,2020年4月30日,嘉义地方法院一审认定郑男罹患思觉失调症,判决无罪,并处分强制就医五年,引发社会哗然,连带也使得出具司法精神鉴定报告医师被网友出征挞伐。

究竟,思觉失调症是什么?司法精神鉴定有无诈病可能?监护处分最高只能五年吗?网路法律节目《行动法庭》5月12日邀请八里精神疗养院院长张介信、曾执行监护精神疾病被告的台北地检署检察官林达,以及曾任台湾高等法院刑庭法官吴祚丞律师,共同讨论患有思觉失调症被告的征状病程、鉴定、监护与服刑等相关问题,让社会大众了解精神病患犯罪问题,不能归咎于社会安全网破网,而是应回归精神医疗体系、司法审判、与矫正机关共同合作,修法提高监护处分的年限,并建构司法精神病院,治疗与矫正同时并行。

不只是台铁杀警案,《我们与恶的距离》剧中角色也是思觉失调症患者,罹病、杀人、社会的误解,同样的戏码,一再上演。解决司法精神医疗体系问题,刻不容缓。

精神科医师、八里疗养院院长张介信。(图/行动法庭提供)

凶嫌受制思觉失调 自由决定空间「非常狭隘」

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行为时因精神障碍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识其行为违法或欠缺依其辨识而行为之能力者,不罚。」明定被告判决无罪的关键,在于其因精神障碍「欠缺」辨识行为违法的能力。

精神科医师、八里疗养院院长张介信指出,思觉失调症是思考和知觉的变异,主要的症状有幻听、妄想、混乱的思考和行为,以致影响病患整体生活适应的功能。

「幻听」,是思觉失调症主要出现的幻觉,例如病人会听到别人讲他的坏话,叫他去死。而「妄想」症状,则会让病人对于没有事实基础的事情,产生坚信不疑的信念。而且这类妄想会系统化,带给病人草木皆兵的压迫感

在嘉义杀警案的判决书中,就记载凶嫌郑男对其妄想坚信不疑,他犯案前曾试图求证,解决妄想的内容,但遭遇挫折,进而升高他妄想的强度,使他「思考和判断的视野变得狭窄」。对郑男来说,他自由做决定的空间变得非常狭隘。

其实不仅是嘉义杀警案的郑男,2016年轰动台湾社会的内湖女童断头案(小灯泡案),杀害小灯泡的凶手王景玉,也深受思觉失调之苦。

《行动法庭》主持人、资深司法记者苏位荣表示,她曾旁听王景玉在高院审判的开庭过程,在法庭上,王景玉的思维「非常奇怪」。

王景玉在法庭上与法官的对谈,看起来正常,问他从小在哪里念书?交友状况如何?王景玉的表现都跟正常人一样。但当讲到玉皇大帝,王景玉竟然说自己是玉皇大帝,为了要传宗接代,必须杀死小灯泡。更匪夷所思的是,王景玉在谈论这些「妄想」时,他的表情、言语、行为却非常正常,那些妄想似乎已经「植入他的脑袋」。

▲ 小灯泡凶嫌王景玉罹患思觉失调症,深信自己是玉皇大帝。(图/资料照)

诈病能骗过精神鉴定?医师:会对照行为「一致性」!

嘉义杀警案的判决结果出炉后,不少民众嘲讽,未来只要谎称自己思觉失调就能脱罪。然而诈病真能逃过法律制裁吗?「真的要诈病,有他的难度!」八里疗养院院长张介信坚定说。

张介信回忆说,很多人诈病会用典型模式,但这种作法骗不过精神科医师,因为同样一种精神疾病,在不同人身上,会依照人格特性、早期发展的行为模式,有所改变、微调。医师在会谈过程中,会分辨行为人的表情、情绪感受,并比对早期行为模式和卷宗记录等相关资料,去判断行为是否具「一致性」,是否符合精神病理的表现?

司法精神鉴定「多向度」 不会只靠医师说了算

嘉义杀警案宣判无罪的关键,在于「精神鉴定」,使得本案负责出具司法精神鉴定报告的医师成为众所之矢。然而,凶嫌被认定思觉失调症的结果,真的是由医师说了算吗?此外,司法精神鉴定跟一般精神鉴定又有什么区别呢?

张介信说明,一般精神鉴定以治疗为目的,在临床上以叙述的真实、主观的经验和感受为主。医师会用「同理」和「支持」的方式,跟个案建立信任关系,塑造温暖的氛围,让病人能倾诉自己的状态和受苦的情况。在关系建立后,医师会再实施适当的治疗,以达到恢复效果。

但司法精神鉴定是为了鉴定「犯案当时的精神状态」,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患者?疾病、症状、行为间的因果关系、相关性又是如何?

为了让被告趋近于犯罪时的状态,还要回到当时的状况,去了解当时的人事时地物?他当时如何思考?如何感知周围环境?当时的环境如何形成他的判断?以及经过判断后,他如何执行犯罪行为

在这整个脉络、序列行为的延续状态中,患者在每个步骤或环节,可能会被中断或做其他选择。但当患者经历一连串感知环境、诠释讯息综合判断,决定要犯案,最后去执行,「他好像也没办法选择(不去犯罪)?」这就是精神鉴定需要去厘清的。

而司法精神鉴定结果,讲究用中性态度揭露客观事实,不会只依据医师会谈,还会「多向度」参考心理、社工,以及社会、家族等资料做综合评估。

本案随着司法精神鉴定结果的出炉,法官采纳精神科医师的鉴定报告,判决凶嫌无罪,并处以五年监护处分。但在这五年监护期间,凶嫌的精神疾病能否获得妥善的治疗?待五年期满,凶嫌从监护机构放出来,社会能否安心迎接他回归社区呢?这是目前最令人忧心的问题。

系列报导》

► 【嘉义杀警案2】回家或「关」在精神病院?精神疾病受刑人漫长的回家路

► 【嘉义杀警案3】同样精神病杀人,为何判决结果大不同?

节目完整内容》

热门点阅》

► 【低调换院长1】最高法院突然换院长 茶壶里的风暴?

► 【低调换院长2】快50年交情 许宗力终究「处理」郑玉山

► 【法拍屋悲歌2】前台大教授:祖厝法拍4次 屋主却不知情!

► 【法拍屋悲歌3】户头有钱也没用!房屋还是被法拍 律师:帐户金额以送达当日为准

►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 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