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睡一觉就OK? 破解「醉后」迷思 这类型肇事最多
混酒才容易醉?酒精摄取量是关键。(示意图/Shutterstock 饮酒过量有害健康)
根据2019年内政部警政署统计,平均每天高达250件酒驾违规。台湾外伤医学会前理事长、现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仁爱院区灾难医学科主任简立建医师表示,酒后驾车时,运动神经反射神经会变迟钝,许多悲剧往往就在反应变慢的0.1秒时发生。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消化内科专任主治医师方冠杰指出,酒精会对肠胃产生刺激,切记不要空腹饮酒,呼吁大众事先规划好回家路线,避免酒后驾车危险。
●酒驾神经反应会变迟钝 肇事多半是微醺者
简立建指出,酒后驾车时,人对周遭的追踪力与注意力均减弱,反应力变慢,从眼睛看到、大脑接收进行判断、做出刹车行动,已较正常状况慢了几秒。
根据台湾外伤医学会,微醺状态酒驾最危险,因为酒是中枢神经抑制剂,对身体的影响则是在情绪亢奋、自信心增强等变化,容易做出错误或危险的举动,造成不可逆的悲剧。尤其,岁末年终聚会多,急诊室因酒驾肇事的伤患也会增加。因此,如何学习正确的酒精知识,了解酒精对人体的影响是全民都迫切需学习的重要课题。
●饮酒后只要睡一觉就没事? 隔夜宿醉开车超危险
许多人认为饮酒后只要「睡一觉」起来,就能把酒精代谢干净,头不晕就等于没事,可以马上开车上班,但其实多数人并不清楚酒精是否已完全代谢。
方冠杰指出,饮酒后隔天一大早开车,会有「隔夜醉」的情形,那是由于身体累积了过多的乙醛,导致第二天较容易宿醉,大多数人会轻忽隔夜醉的症状,若此时开车容易造成危险,也易触犯酒驾法规。
●喝多喝少不是靠感觉 酒精量摄取多寡是关键
关于坊间听到「喝啤酒比烈酒不容易醉」、「喝调酒则会醉很快」等说法,方冠杰强调,不管喝的是啤酒、烈酒、葡萄酒,最终影响醉酒的原因还是酒精摄取总量。
根据卫福部国健署在国民饮食指标原则中,也明确指出满18岁以上的成年男性每日建议酒精摄取量不超过2个酒精单位(20公克),成年女性则是不超过1个酒精单位(10公克);下次喝酒前计算喝下的c.c数或ml数×(酒精度数/100)× 0.8(酒精比重)= 酒精摄取量(酒精重量)。虽说代谢时间会因性别、基因等因素影响,但学习计算酒精量是避免饮酒过量的不二法门。
●切记不要空腹喝酒 有助于缓解肠胃不适
方冠杰提醒,想要避免酒醉不适,切记不要空腹喝酒,饮酒前建议吃点蔬果、淀粉、蛋白质和肉,这样有助于缓解酒精对人体的影响。
若喝酒前感到身体不适,则不建议当天饮酒;未成年及孕妇也须谨记不可饮酒,以免对身体健康以及腹中胎儿健康造成负担,没有节制的饮酒行为会对肝脏、胰脏等器官造成莫大的伤害, 饮酒时也可同时交替多喝水,防止脱水。(编辑梁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