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敬民/炒房天怒人怨!政府打房两大手段 对一种产品「没用」

▲房市近来乱象四起,政府又兴起打房的念头。(图/记者林敬旻摄)

文/《住宅周报社长陆敬民

最近由于台湾各地陆续出现抢购建案的现象,甚至有人排第3顺位却买不到房子,不仅引发民怨也吸引政府注意,前阵子更是大动作到桃园市新竹县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以及高雄市进行联合稽查,也找了几家主要的房贷银行「喝咖啡」,其用意路人皆知,就是要开始准备打房了。

只不过,这打房到底是玩真的还是玩假的,事实恐怕不是一般民众想得那么美好,而从过去经验来看,政府出手打房确实能达到压抑房价效果,只不过能维持多久就不一定,可是政府这次为什么要出手打房?原因就在于房市出现了3大乱象,搞得政府不出面干预不行。

第一个是「违法违规」,例如近期有一些建案还没拿到建照就开始大肆广告宣传,甚至营造预约看屋的热潮,这明显就是违法的行为,你说政府怎么可能放着不理会?

第二个乱象是「破坏市场秩序」,这点并不属于违法范围,但是却可以搞得天怒人怨,「红单」就是最好的例子,一般民众买房的对象是建商或代销,但掮客投资客借由特殊管道取得「承购权」,也就是所谓的红单,然后民众变成要向这些掮客或投资客买承购权,先被扒一次皮之后再被建商或代销扒一次,就彻底引发民怨,政府也不能坐视不管。

第三个乱象则是「政府课不到税」,买卖红单的人不会有几个诚实申报所得,你有赚钱但是政府却课不到税那怎么可以!因此就会出手打房。

▲奢侈税的开征是近10年第1次打房。(图/记者张一中摄)

而政府会采用的方式从这10年来的几次打房,就能略知一二。这10年间政府第1次祭出打房措施是在2011年,当时的马英九政府推出了课征特种货物劳务税」,也就是所谓的「奢侈税」,规定被定义为特种货物的商品若在短期间内买进卖出,就会被课征较高的税额,而被归类为特种货物的品项很多,包括汽车、游艇都是,不过大家都还是把眼光放在「房子」上。

根据奢侈税的规定,民众购入房子后1年内出售要被课成交价15%的奢侈税,若是在2年内出售税率则是10%。当时推出之后确实让房市短暂回档,达到压抑房价的效果。只不过奢侈税在仓促间推出并没有做好全盘考量,推出的主要目的也不是真的要打房,当时许多专家就指出,政府只是想平抑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的「民怨」,因此才推出奢侈税,避免高资产族群借由短进短出套利

而这10年间政府的第2次打房,则是在2016年时推出的「房地合一税」,此一新制推出后奢侈税也正式退场,相较于奢侈税仅针对购买后2年内出售课税,房地合一税则管控期间拉长,税率也大幅调高,若是购入房产1年内就出售税率高达45%,1~2年内出售税率则是35%,2~10年税率为20%,持有10年以上税率则为10%。另外若是自住连续6年可有400万元的免税额

税制一出果然对房市造成冲击,尤其课税的年限拉长也导致想投资的人必须延长持有年限,无法短进短出的状况下一时间也让投资客消声匿迹,少了炒作的投资客房价也被抑制下来。

▲降低房贷成数也是政府打房的手段之一。(图/记者陈建宇摄)

从这2次的打房措施来看,「加税」就是政府最爱用的方式,但其实政府还有另外一招就是「选择性信用管制」,也就是针对特定产品降低授信额度,降低该类产品的房贷成数,如此一来买方就必须拿出更多的自备款,让投资客无法以操作杠杆的方式套利。

这套做法最知名的就是针对豪宅产品,总价4000万元以上的物件最多只能贷款60%,等于要拿出40%的自备款,立刻就让豪宅市场降温,堪称打房的重要工具。

看到这里就可以发现,政府打房的2大手段就是「加税」及「降房贷成数」,也就是利用「提高持有成本」来打房,确实都能达到一定的成效,从现在政府蠢蠢欲动想要再度出手打房的态势看,会采用的方式也就是这2招。只不过聪明的投资客就会把成本往后灌,增加最后一手承接者的痛苦指数。

真的要杜绝房市的歪风这样绝对不够,因为预售仍有套利的空间,而预售屋并不受房地合一税的限制,尚未成屋也没有贷款的问题,等于政府最强的2招都没用。

事实上,真要打房维持居住正义,就应该规定「拿到使照才准卖房」,也就是禁止预售制度,一率改成成屋销售,要买房就马上要面临贷款问题,再会玩杠杆的投资客也没辙。

只不过我们也发现,政府每次出手打房的时候往往是出现民怨、「民气可用」的时间点,往往只是短期平抑房价让民众感受到一点「居住正义」的小幸运,没必要、也没想过真的要把房市打死,只能成屋买卖影响层面太大,可能性实在不高。

►陆敬民小档案

学历: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经历:《自由时报》房地产记者现职:《住宅周报》社长

►《地产詹哥老实说》EP5投资、租屋都比买房划算?青年房市三大问:没富爸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