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囤房税 兴风作浪或药到病除
内政部月初公布了一份很有意义的统计,先说说这份统计结果,这份资料是根据住宅所有权登记资料库进行大数据分析,针对单一所有权人住宅进行全国总归户统计,发现持有4房以上者,坐拥全台超过10%住宅,其中又以法人大户囤房现象更是明显,自然人拥有多户住宅的比例并不高。
此外,这份统计结果还显示,持有一年内即出售住宅的比例,自然人为9.74%,非不动产及营建工程业法人的短期交易比例则高达54.51%,显示法人的住宅短期买卖行为相当频繁。2019、2020两年内,拥有多房自然人购买21,792户住宅,卖出25,408宅,卖屋数量高于购屋数量3,616户。同期间内,非不动产及营建工程业且拥有多户住宅之法人合计购买3,661户住宅,售出13,523宅,同样是卖出高于买进,显示住宅权属分配朝向较均衡方向调整。
对于业者来说,总算有实际数字可以打脸朝野对投资客、囤房者的诸多想像;会拥有多屋者的,并不是电影中那种敲门讨租的包租公、包租婆;而是大资本、没得商量的保险公司、金融相关机构。
按照这个逻辑,透过加税,大资本家几乎不可能出现所谓某些人口中「透过增加持有成本,迫使囤屋者降价出售」,达到「平抑房价」目的之可能性,反而更有可能的状态是,这些大户只是卖掉一些不具有投资或持有价值的房地产,就算因为持有成本高得惊人,迫使多户持有者出脱,只要仍有利润,多户持有者也顶多是寻找其他方式节税,例如将房产过户给关系企业。即使万不得已得出售,就算便宜卖,也只会先落入更大的资本家手中,轮不到一般小老百姓,集中化现象只会越发明显。
囤房税上路,如果目标仍然是抑制房价,那么只要房地产还在投资者眼中仍具有投资价值,就最后结果房价没涨起来,惯房东即使没有影响,也会顺势搭话题转嫁租金,与其如此,还不如承认这是一个增加税收,充实地方财政的方法,日后也不至于让民众心理落差太大。
这些年看下来,越发越觉得,有期待不是坏事,但面对「市场」要带着谦卑的心情,毕竟结果才是唯一真实。无论是兴风作浪或是喊水结冻,背离市场只会换来不断打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