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突「发黑」肿胀积 小心可能是静脉栓塞

▲郭综合医院心脏外科文豪医师指出,民众下肢突然出现紫黑色,且肿胀积久不退,要小心可能是静脉栓塞,请就医检查治疗。(图/记者林悦翻摄,下同)

记者林悦/台南报导

「下肢深部静脉栓塞」是难以快速确诊,又容易被轻忽的病,因静脉疾病病程缓慢,且被诊断时尚有20%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其危险因子如肥胖、高龄外伤手术后…等会降低此病辨识度,是以部分病患就医时,常拐着一双严重肿胀、紫黑的腿,处于中度重度的栓塞状态,需紧急介入治疗。

郭综合医院心脏外科文豪医师举病例指出,1名58岁男性患者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症肾衰竭病史,右下肢肿胀数年,而最近症状加剧,皮肤渐成紫黑色并发阵发性抽痛,经电脑断层检查疑似罹患右下肢膝腘静脉栓塞,患者口服抗凝血药物近2年,血管摄影发现大量血栓造成右膝腘静脉慢性完全阻塞,合并有非常发达的右下肢表浅静脉绕道回流系统和静脉曲张,经评估此为重度栓塞,须施予静脉腔内导管溶栓术与气球扩充术,然血栓量多使导管不易置入,手术颇具挑战性,幸好在找到治疗标的区,并输注溶栓药剂后,血栓逐渐软化散去,辅以气球扩充术挤碎剩余血栓后,静脉回流通畅并于术后两周内右下肢症状大幅改善、逐渐消肿且渐渐恢复支撑力,抽痛也因而消失。

根据美国统计,20人当中会有1人于有生之年罹患此病,其中约3分之2的人罹患下肢深部静脉栓塞,3分之1则罹患更为致命的肺栓塞,肺栓塞患者约30%在入院确诊30天内死亡,而80%肺栓塞患者由下肢深部静脉栓塞转变而来。故提早治疗下肢静脉栓塞,可避免病程进展至肺栓塞进而降低猝死的风险

此疾病的形成原因可归纳为菲尔绍氏三要素(Virchow’s Triad):血流缓慢、血管壁受损、易凝血状态,危险因子有手术、外伤、中风年龄、肥胖、血液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诊断依靠医师对临床症状、凝血功能与血栓相关因子检查、静脉超音波、电脑断层、血管摄影…等的综合评估,须和郁血性心脏衰竭、周边动脉疾病、蜂窝性组织炎、淋巴水肿、表浅静脉曲张…等作鉴别诊断。

治疗目标为减少血栓总量、改善静脉回流、降低疾病复发率与栓塞后症候群发生率,治疗方法有口服抗凝血药物、静脉腔内治疗(导管溶栓术、气球扩充术)、下腔静脉滤网置放术、开放式取栓术…等,多数轻度栓塞患者会自行痊愈或经口服抗凝血药物后获得改善,少数中至重度患者因大量血栓或急性肢端缺血症状需紧急介入手术治疗,术后10年内约3分之1患者会复发,且3分之1至2分之1患者会遗留静脉硬化、静脉曲张或静脉瓣闭锁不全…等慢性并发症。

大量血栓阻断血流时,于口服抗凝血药物之外,有时须采取更积极的溶栓药物治疗,静脉注射溶栓药剂使其迅速遍布整个循环系统,易使患者暴露于不易控制内出血风险下,且药剂不易触及大块血栓核心地带,因此引用多孔导管直接插入血栓,于血栓核心区缓慢释放溶栓药剂,可迅速且直接触及血栓核心区并减少溶栓药剂使用量,进而降低出血风险并达到显著溶栓效果

文豪医师指出,近10年医界对导管溶栓术讨论相当热络,包括与口服抗凝血药物相较之下是否更具优势、介入时机、药物种类与剂量、各类导管技术改良,例如超音波震波探头或并有血栓抽吸功能的复合式溶栓导管…等,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也逐步得到验证,如有类似症状,建议及早就医,这是可以被妥善诊断与治疗的血液循环疾病。

・超美超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