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吃药控制血压仍居高不下 高血压导管治疗助改善
▲病人李林太太(右)由媳妇陈小姐帮忙测量血压。(图/台湾高血压学会提供)
63岁李林太太有严重高血压问题,服药控制仍不见起色,即便每天吞10多颗药血压仍飙高至200毫米汞柱以上,而且因为药物副作用晕眩,还曾在餐厅厕所昏倒把家人吓坏。后来检查发她肾脏周边神经太活跃,经过高血压导管治疗后目前血压控制良好、药量减少,也没有副作用扰人,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收治个案的马偕医院心脏内科医师李应湘表示,李林太太本身除了高血压外,还有心律不整病史,虽然服药顺从性高,血压依旧居高不下,进一步检查才发现她同时具有原发性及次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与她的年纪有关,次发性高血压则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一并也影响到她的肾功能。
李应湘分析,原发性高血压通常可以透过药物控制,但是次发性高血压必须要先解决原本的疾病。在找出病因后,先尝试使用醛固酮抑制剂帮助她降低血压,却造成她体内钾离子浓度过高,影响她原本心律不整病情,只能眼睁睁看着药物能有效降血压却不能用在她的身上,最后在没办法投药的情况下,采取微创侵入式的高血压导管治疗,成功改善血压。
▲台湾高血压学会治疗新共识记者会,左起为高血压学会理事长王宗道、病人媳妇陈小姐、病人李林太太与马偕医院心脏内科医师李应湘。(图/台湾高血压学会提供)
高血压学会理事长、台大医院心脏血管科王宗道医师指出,欧洲心导管介入学会年会今年发表最新研究数据,试验80名高血压患者,在似临床治疗状况下,受试者经6周稳定服药筛选,以及术后6个月稳定服用1到3种降血压药的情况下,结果发现采高血压导管治疗的患者,24小时平均血压下降,收缩压降9毫米汞柱、舒张压降6毫米汞柱,而最难控制的夜间血压,术后也显著下降。
王宗道分析,高血压导管治疗确实有降血压效果,且依此降血压数据,理论上可以减少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至少2成以上,约是1.5到2种降血压药物的效果。目前医界已有共识,建议服用3种以上降血压药、血压仍达160毫米汞柱的患者采行此治疗,未来可望再放宽适用对象。
王宗道指出,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罹患脑出血、中风、心血管疾病等风险相对提高,还可能使肾功能受损需终生洗肾,或影响认知功能。有研究指出,门诊血压若能下降2毫米汞柱,即可降低10%的中风机率。
要妥善控制血压,王宗道建议,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控制盐分摄取,且勿过度饮酒,适度减重、戒烟也有助控制血压,饮食上多蔬果、少油脂,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维持健康生活型态也是控制血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