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思潮:左正东》安倍与中国打交道的密码
G20大阪峰会一场特别会议上,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美国总统川普及中国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并肩而坐,三人表情十分僵硬,让网友笑称安倍「左右为难」。(美联社)
6月底结束的G20峰会,习近平与川普的会面众所瞩目。然而,峰会开始前安倍与习近平的会面,确认习近平明年正式访日,其重要性不亚于川习会。自去年起,中日双方从经贸合作到安全互信各方面交往陆续展开,此次习近平赴日出席峰会,日本方面的特殊规格接待,则是全面恢复最高层级的政府交流。安倍说此次会面代表日中关系全面正常化,意在言外之处,则是作为东道主的日本,展开与美中并立的大国外交。
既然是并肩而立,自然不必一定要水乳交融。从中日官方对双边关系的描述,可略见端倪。根据大陆外交部新闻发布,习近平称中日双方「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并称安倍对此加上「化竞争为协调」。日本政府则将双方关系定位为「永远的邻国」,强调既然地理上无法隔离,双方关系自不应再恶化,且愿意加深合作。如此的定位,透露中日双方对关系会否再恶化,以及对双方能否深化合作仍存在不确定,对于双边合作,也仅止于意愿的确认,较诸2008年胡锦涛访日时双方的「战略互惠关系」要略退一步。日本经济新闻用「低位稳定」来描述,看来更传神。
过去有论者以为,日本面对中国有时刻意展现不谙中华文化的态度,以寻求与中国皇帝的平等地位。但以此理解当前的日中修好,恐怕过于简单。相反的,自民党政权处理日中关系,往往有很深刻的历史感和由此而来的使命感。13年前中日双方从僵持对立转而握手言和,即始自2006年10月安倍旋风式访问北京。此后双方最高层领袖频繁互访,终有2008年日中签署联合声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而此一联合声明也成为中方视为中日关系支柱之一的政治文件。
对于2006~2008年之间的中日磋商,前日本驻北京大使宫本雄二在他所撰《日本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一书写到,当时中国快速崛起,而日本依然是东亚首屈一指的大国,如此形成日中以世界大国的身分并存,这是历史上头一次。因为充分认识双方对区域和平安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和严肃责任,方能指向「基于战略利益必须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如此既是在世界之中体会日中关系,又能运用这样的认识和体会,追求和中国大陆之间安定且可预测的合作关系。如此深刻的历史感,在「永远的邻国」一词中,依然可清晰可见。
2006~2008年间,中日修好的难题,主要是围绕于参拜靖国神社的历史问题。之后双方再度交恶,则始自于2012年日本将钓鱼台国有化,以及2013年大陆宣布设置东海防空识别区,引发双方在东海频频擦枪走火。东海问题涉及领土安全,较诸当年的历史问题,更难于妥协。从日本方面来看,此刻双方能够重修旧好,除了有立基于历史的严肃态度,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甚为关键。
二阶本属于促成日中建交的田中角荣派,长期与中国大陆友好,2014年接任自民党总务会长后,即密集访中沟通,促成安倍与习近平于2014年首次会面。2017年5月首次一带一路峰会,美国保持观望,仅由国安会亚洲事务主任代表参与,安倍却委派二阶率政经界高层人士组团出席,大幅推进中日和解之路,而有李克强去年5月访日,和安倍去年10月访中,最终实现双方关系正常化。二阶因长期与中国大陆交往,在担任经济产业大臣时,被骂为「卖国经产相」,日本右翼人士甚至将他编入《现代媚中派人名辞典》。但是,安倍的用人智慧,让二阶不计毁誉,频繁往返东京北京之间,成功扮演扭转日中关系的杠杆。
不少近身观察者认为,中日关系正常化更多来自于大陆方面的积极态度,且改善关系有助于安倍政权,日本自然乐意接受。但是,若仅有改善关系的意愿,而没有深厚的谅解和互信,就不可能在外交谈判中调和歧见,维护各自立场。G20期间的中日高峰会,安倍虽在仪节上对习近平充分尊重,也敢于提出敏感的香港问题和新疆问题,同样反映双方已有相当的谅解和互信。对此,安倍政权的深刻历史感,和借重二阶俊博与习近平政权频繁沟通,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