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人心不古,调查资料欲准确不易
政府将于下周发布108年家庭收支调查报告,这份调查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在于,其中的数据可以让我们了解所得分配的变化,浅白的说就是让我们明白贫富差距的情况。
这项调查历史悠久,源自民国43年台湾省政府主计处办理的薪资阶级家计调查,随着台北市改制为院辖市,这份调查即分由台湾省及台北市办理,考量省市调查项目、样本抽出率各异,行政院主计处遂于63年统一调查作业,集中整理以让调查结果可以准确反映台湾所得分配的全貌。当年主计处还征询中研院、经设会、农复会等各单位专家的意见,其追求真相的精神,今日思之,尤令人敬佩。
也正因为主计处用力之深,这份调查深受国际瞩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Angus Deaton)即曾经来台研读过这份统计,其重要性于此可知。事实上,这份调查也真的反映了台湾那个年代的经济变化,民国53年台湾前20%家庭的可支配所得是后20%家庭的5.33倍,随着台湾经济起飞,加工出口区的设置,外商来台设厂,台湾发展的轻工业创造了充分就业,使得十年后台湾的所得差距降至4.37倍。
统计显示,我国所得分配一直改善,民国69年更降至4.17倍的历年最低,至民国70年代随着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扩张,股市的狂涨,在那个台湾钱淹脚目的年代,这个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又开始扩大,至民国79年升破五倍,达5.18倍,以浅显的用语来说,台湾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这一现象引起各方的注意,随后主计处马上着手办理国富调查,以了解国内财富分配、所得分配的变化。
进入民国80年代,台湾所得差距逐年扩大,至民国85年升至5.38倍,于90年更升至6.39倍,这份调查告诉我们台湾的所得分配日趋恶化。不过,不可思议的是,随后17年(91~107年)的调查结果却极为平静,大约就落在6.0~6.2倍之间,既没有太大的变化,也看不出有什么趋势,与53~90年明确的走势大异其趣。这到底是17年来台湾所得分配没有变化,还是这份调查已经钝化?若已钝化,政府岂能袖手旁观让这个调查再办下去,自应找出解决的办法才是。
回想民国五十年代,那时的官员不是任凭台湾省、台北市各唱各调,而是出面接手办理,并且多方征询专家以致于随后能成为享誉国家的调查,同时也能做为政府施政的参考。而至八十年代看到所得差距扩大,官员们又致力于国富调查,以掌握财富分配的真相。而如今年复一年,家庭收支调查结果平静无波,难以反映所得分配变化,竟无人闻问,任其年复一年的办下去,好像只要有资料就可以了,与昔日追求真相的风气相比,实不可以道里计。
家庭收支调查结果是否真的钝化?我们可以看一下财政部综合所得税这份大数据,这份资料是国人报税资料,我们来看税后所得近18年来(90~107年)的分配情况,同样取前20%与后20%比较(五等分位),高低所得差距由9.5倍升至12.1倍,所得差距的扩大极为明显,与家庭收支调查的无风无雨、平静无波,有如天壤之别。
我们了解家庭收支调查与综所税档的资料,性质上有些微不同,但这并非两者差异的原因,因为我们运用的是税档的税后所得,而家庭收支调查的可支配所得也是税后所得再辅以社福效果,两者走势理当桴鼓相应才是,然而,18年来两者所呈现的所得分配,仿佛两个国度,调查资料的钝化,不言可喻。
我们相信今天主计总处(昔日的主计处)还是很认真办理每年一次的家庭收支调查,然而,何以如今数据会如此之钝化?这显然和调查环境有关,20年前台湾民风纯朴,受访者会乐意接受调查,如今诈骗横行,人们的互信尽失,莫说如实回答,恐怕调查员连大门都进不去,在这样的情况下,拒访率必然提高,换户率必定增加,如此访得的样本资料必难以代表母体,从而所推估的所得分配数字还有多少参考价值,令人怀疑。
法国古谚说:「如果乐器不先调好音,它怎能发出正确的和声?」这是极有智慧的一句话,今天调查环境已和20年前大不相同,若我们不去研究问题的所在,改变统计方法,如同没有调好音,只一味的调查、调查、再调查,如此怎能产生出正确的统计呢?人心不古,整个大环境已经走调了,全然仰赖调查已然不可行,如何运用综所税、劳保、劳退等大数据来调整调查的步伐,当是统计部门未来最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