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在地职人柴烧精神 究极食原味

▲历经7小时柴火蒸煮,黑豆才能达到刚好的软度。(图/商业周刊提供)

文字/苏晓音 摄影/张世平

记忆中,小时候总爱跟阿嬷挤在厨房大灶前,看着炉子里柴火燃起的熊熊烈焰,那朴实的木头香,总能安抚我躁动的心。随着时代演进,瓦斯取代了柴烧,然而柴火长时间慢煮的烹调方式,浓缩食材绝佳风味,才是究极滋味。

传承3世代重起炉灶 柴烧酱油

随着工业化的脚步,菜肴调味逐渐失去手作温度质感。某天和朋友聊起酱油,才惊觉好久没吃到记忆豆香浓郁的手工酱油,于是 alive 展开了寻味之旅,在台中东势山区找到柴烧黑豆酱油,仿佛搭乘时光机一下回到童年的餐桌

传承91年的「美东传统手工酱油」,目前已由第三代傅宏彦接手,从国军宪兵中校军官退役,在外地待了多年后回到家中接手家业,自称「酱军」的他,把在军中学到的管理带进家里的酱油事业。

重拾百年失传技艺

从精确、迅速、确实的时间管控,到耐心和时间赛跑,完整制定一套标准作业流程,让过去太过依赖人为判断的工序,有了新的准则。

在美东,柴烧酱油的老灶不只是传承命脉,更是薪火相传代表,但和它相辅相成的木桶制作则是酿酱油的入门功夫。傅宏彦说:「百年木箍桶是从阿公传承下来的,现在已经没有人会修了,所以我爸和我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修桶。而老灶在921大地震时震垮了,为延续阿公精神,花了6个月才重建完成,继续用柴烧及木桶过滤的方式做酱油。」原来传统建灶的技术几乎快要失传,几经波折才找到第三代的建灶师与傅宏彦一起规画、施工,重新筑起双口大灶。

傅家山上一甲半的土地种满荔枝树,第二代傅宗可表示,「主要是取柴火,荔枝收成在夏季,果实卖的收入,做为小孩九月的学费。」当年会看上荔枝木,就因它耐火、硬度高,且燃烧时间久,而酱油产量也依据实际状况调整,「有多少柴火,就做多少酱油」这是傅家的祖训,因此年产量极少。

循环经济善待环境

从第一代做酱油开始,傅家就秉持「生态循环」理念。把荔枝叶作有机肥、柴烧的灰烬作钾肥、过滤的豆渣氮肥,再搭配东势天然山泉水。过去只知道这是对土地最好的方式,并不知生态循环概念,直到傅宏彦接手才惊觉这就是潮流,他笑说:「原来我阿公走在时代尖端,那一刻我决定要好好推广,只要有机会演讲无论多远我都会去。」

制作酱油不可或缺的大豆,则又是另一段辛苦的寻找。傅宏彦坦承目前在台湾没找到适合的黄豆,现阶段使用加拿大非基改黄豆。但他在苗栗后龙,找到符合心中标准,不使用化肥与除草剂种植,且以双手播种,让黑豆遍地丛生,且充分生长,每颗大又饱满;当下决定和对方合作,除了品质稳定,种植过程较能够掌握。

酱油的制作繁琐且冗长,我们参与了「蒸煮」的过程。装在木桶里是已清洗、浸泡的黑豆,须经7小时柴烧,过程中每隔1小时须加水,共加5次,达到适当的软度。蒸完黑豆后,掀开盖在表层布,烟像是蒸气室的热气般,不停向上窜。

美东始终维持小规模生产,不请工人,一家全力守护老味道,从制曲、装瓮、发酵、烹煮等不假外人之手,最多同时照顾200瓮酱缸,着实难得。

从小在台南长大的主厨杨柏伟,在台东长滨虽开法式餐厅「Sinasera 24」,但也很懂得巧妙运用从小熟悉的调味料,以黑豆酱油做成冰淇淋,而黄豆酱油成了脆饼,与软滑的酪梨慕斯搭配,入口时温度、味道、质地的多重反差,更加凸显豆香与甘美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1666期。

【延伸阅读】

外送服务夯,2点分析:百货美食街下场恐比街边店还惨

40岁中年大叔应征工读生...致年轻主管:中年求职,不是他不努力,自愿沦落

钱包生命周期是1000天!日本行动习惯大师:两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钱包必须汰旧换新

互相惦记、有事联系、没事各忙自己...成年人最舒服的5种社交状态日本医师57岁,身体年龄维持32岁!抗老权威的年轻秘诀:「北欧式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