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山手线没了!内湖轻轨变捷运 成本暴增125亿→700亿
台北市内湖交通问题难解,连市长柯文哲都感叹「没救了」,再尝试了公共运输手段改善无效后,开始把目光放回「市容变更」上,甚至要透过都市计划重新以交通为导向规划。北市府去年抛出轻轨构想,盼打造南北向的「台北山手线」串连横向捷运线,如今全案大转弯;副市长林钦荣12日首度松口,考量系统衔接、交通效益,将变成「东侧南北向捷运系统」,朝向中运量、地下化发展,成本恐暴增5倍。
为解决内湖交通问题,北市府决定分阶段「动刀」,首先把看上长期壅塞的港墘路。副市长林钦荣今天前往视察,北市新工处于简报中指出,港墘路由东向西,未来将从现行2线车道,扩增为3线车道,预计年底完成。
而各关注的内湖交通问题要如何解决?林钦荣表示,内科发展至今变成15万口工作人口,是当年都市计划始料未及;交通问题分为小手术、大手术,先拓宽关键瓶颈路段的港墘路,但最关键的还是「东侧南北向捷运系统」。
林钦荣表示,「东侧南北向捷运系统」将串连北市横向的4条捷运线,北起捷运剑南站、南至捷运动物园站,并朝向中运量、地下化,可行性研究中期报告已出炉,也跟柯市长报告,预计近期就会对外说明。
不过,去年北市府才对外宣布,东侧南北向串连,将以欧洲流行的轻轨形式呈现,化身「台北山手线」,除了可以降低财务负担,也能加速兴建。对此,林钦荣则解释,南环线、北环线已被中央定格为中运量系统,考量系统衔接、长期投资、跟交通瓶颈效益,因此决定一同把东侧南北向的捷运系统提升为中运量系统。
北市捷运局长张泽雄今天受访时说明,可行性研究最快明年7月出炉,之后报给交通部核定。至于新、旧计划造价差异,张泽雄坦言,地下化当然比较贵,若选择平面化,挖隧道、车站的钱都可以省下来。
捷运局主秘王伟则表示,使用轻轨系统势必占用路面,恐会让内湖交通更壅塞;至于采用高架模式,有噪音、都市景观问题;经多方讨论,倾向地下化,当然相对耗时,已请顾问公司提出适当评估资料,并研究工法、路线。
▲为解决内湖交通问题,北市府仍寄望捷运的便利性与运量。(示意图/记者宋良义摄)
依据去年北市府提出轻轨计划,起始站为捷运剑南站至台北101/世贸站,总长12.25公里;如今「东侧南北向捷运系统」南端变成动物园站,并分2阶段施工,第1阶段依旧为剑南站至台北101/世贸站,第2阶段才至动物园站,全长约14公里。
据估算,原计划的轻轨每公里造价约10亿,预估全线需125亿元;若改地下化捷运,每公里成本暴增到50亿元计算,换算下来,造价暴增为700亿元,新旧差异5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