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材极端值挨批先上车后补票 健保署下封口令
9月起健保署处理医材收费明显不合理的「极端值」,然而9月9日才向各科医学会征询意见,挨批「先上车后补票」。(图/报系资料照)
健保署于8月24日公告,自9月1日起,将调整管理特约院所「自付差额医材」类的收费「极端值」,种类包括特殊功能人工水晶体、特殊材质心脏瓣膜、特殊材质人工髋关节眼科等共七项,影响科别遍及眼科、心脏科以及骨科等,9月30日前超过「极端值」价格的院所需被辅导改善。不过,医界、消基会及医改团体都对该政策有疑虑,面对种种争议,一名健保署官员私下表示,自9月底前卫福部健保署都不再回应此议题。
健保署官员告诉本刊,卫福部已与各专科医学会达成「极端值」的共识,各医学会正与超过「极端值」的医疗院所进行辅导沟通,因此,9月底前健保署不再回应此事。
不过,根据前医师全联会理事长苏清泉转述,9月9日会议中,全联会基于市场机制及医疗服务品质,向卫福部建议不要硬性规定订定自付差额医材上限值。会中出席的逾十个专科医学会,反对有泌尿科、开业的医师眼科医师同时也是全联会理监事也极力反对,其余包括整形外科、皮肤科、骨科等,有半数以上专科医学会反对或内部意见无法整合。
一名医界人士透露,这场医材风暴起源于六月份,当时卫福部制定自付差额医材天花板价格,最大的问题为设定标准过于严格,影响医材品项超过半数,造成医界一片反弹,政策推出到喊停仅仅六天,堪称「史上最短命」。
不过,新上路的「极端值」一词仍让不少医界人士认为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依然是要设定「天花板上限」定义让医界有所疑虑。「以某医材为例,大部分平均定价落在八万,价格最贵的医疗院所十万就可能被认定为『极端值』,认定的定义恐有瑕疵。我认为出现十八万以上、价格落差极大的才叫『极端』。」该人士不以为然地说。
此外,卫福部将「自付差额医材」「极端值」交由各科医学会制定标准,然而,该过程和公正性也让医界意见出现分歧。
曾任中部某医师公会的理事长指出,专科医学会的理事长则由各专科会员(医生)推选出代表。以外科为例,能出任代表的几乎没有基层执业医师,因为小诊所与区域医院或医学中心的医师阵容相比,根本无法被推选为代表,其他科别部分科别则大多由该科前辈、权威人士担任,通常是已无在业界执业的医师,这些因素都让基层医师认为「极端值」的制定缺乏公正性。
立委张育美也指出,「极端值」既然涉及到物价、采购,自然会有波动,决定「极端值」的百分位自然也需建立定时检讨调整机制。过程中,更应该扩大参与、讨论,健保署婴应以公开方式邀集相关团体举办听证。
「好的政策需要集思广益、需要越辩越明,行政机关不需畏惧沟通。」张育美表示,过去一个月中,健保署曾与相关专科医学会讨论「极端值」的订定,但对于「是否干预自付差额特材收费」及「以何种形式管理」却依然是铁板一块,欠缺实质沟通与讨论。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