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为何抢做房贷流血生意?「购屋生态圈」打败低利痛点
以前办房贷,消费者比的是谁的利率低;当进入数位化时代, 还要比谁的流程简便、谁最快核贷。(图/商周提供)
房市热腾腾,银行的房贷业务利率却是砍到流血又见骨。流血的生意,为何银行仍抢着做?
央行统计显示,象征房市买气的房贷余额8月达7兆7千亿元,年增率7.1%,创历史新高。
但央行降息、全球资金宽松,台湾的房贷利率在谷底徘徊,5大行库新承作的房贷利率从今年初1.62%,跌至史上最低的1.35%(5月),之后维持在1.359%。扣掉银行资金成本约0.7%到0.9%,利差所剩无几,各银行几乎忍痛在做。
至于寿险公司,因资金成本高达2%,使寿险房贷的「二哥」富邦人寿在9月宣布退出房贷市场,以免做一笔、赔一笔。
不过,有贷款需求的购屋者别担心未来选择变少,许多银行依然钟情房贷业务。因为相较于企业金融贷款,房贷有不动产做为担保品,风险相对低。
金管会银行局长庄琇媛分析,虽然企业也能以厂房、设备做为担保品,但跟房地产相比,银行不易正确评估其价值。此外,银行对没有信用评等的企业放款,需要计提百分之百的风险权数,将加重银行增资的压力。
另一个重要原因:房贷在所有贷款业务中,最能扮演起「粽子头」或「火车头」的角色。
以民营银行房贷业务龙头中信银行为例,该行的房贷客户其AUM(由银行管理的资产规模)是一般客户的4倍。意思是,一名消费者在该银行办房贷,后续会延伸其他金融服务需求,例如买基金、买保单、办外币存款等。
因此,在利差薄如纸的环境下,银行竞争房贷业务的决战点,是「数位平台化」。
首先,数位化可大幅提高找房、买房、申办房贷的效率。以往民众购屋最大痛点,就是奔波劳顿,除了找房仲、找代书,还要到银行申请房贷,申请完又要花两周等银行回复。现在,透过房贷数位平台,可利用地图功能找物件,相中标的后,直接查询实价登录的房价、可获得银行多少贷款额度、试算每月还款金额,最后在线上完成贷款申请。
换言之,所有流程都可在平台上一站完成,这是银行企图打造的「购屋生态圈」。从5年前率先推出数位房贷的中信银,到如今兆丰银、永丰银等也都跟进。
去年9月到今年8月,中信银透过「i适贷」等数位管道的新承作房贷量,较前年同一段时间大增7成,且该行所有房贷申请案中,有43%是线上申请。而过去以外汇及企金业务为主的兆丰,近年猛攻房贷业务,其「房贷e把兆」上线1年半,房贷核准额度已超过60亿元,是公股银行跑最快。
但,许多人把房贷平台当成单纯的查询工具,查完资料就离开,用户真正转换成贷款者的「转换率」,平均只有3成到4成。为了克服这点,中信采取「减法」策略,让民众只能查到银行对房屋的鉴价金额,查不到实价登录的房价,反而有助提高转换率。
中信银行支付暨消金产品处处长陈德风举例,一栋房屋的实价登录价格为1千万元,但银行对这栋房屋的鉴价只有900万元,若自备款两成,代表银行只愿借720万元。「民众就会argue(争辩),说实价登录明明是1千万,为什么你说只有900万?」结果平台功能越齐全,反而降低贷款意愿,因此关键在于,认清银行要服务的是办房贷的客户,不是想买房子的人。
兆丰也在数位化时遵行「减法」,以前纸本申请房贷有多达40几个栏目要填写,行员还要将内容输进电脑,耗时耗力,因此建置平台第一步就是大砍栏位,「我们一项一项检讨,把对核贷没有帮助的栏位剔除,像是配偶栏、任职经历栏等,」兆丰银行消金业务处副处长林钰涵说。
「以前申请房贷,客户可能要等两个礼拜,现在最快不用一个星期就可以回复了,」该行消金业务处长梁炳森说。
银行积极打造数位房贷平台,另一个战略意义,就是降低靠人力的营运成本,以适应长期的低利率环境。
陈德风观察,高自主性是数位原生世代的一大特性,喜欢自己上网办手续,不假他人服务。中信的房贷数位平台用户,40岁以下占51%、7成客户是首购族,让银行更能借此扩大客群。
「存放利差缩窄是改变不了的,唯一能改变的,就是减少作业成本。」庄琇媛说,国际大型银行也都是透过数位化,力求降低营业成本。
数位化之后的房贷业务在大数据、AI加持下,让银行能掌握客户的「数位足迹」。譬如,信用卡客户在房贷数位平台上,密集查询台北市大安区的房子,银行即可推测,他近期有买房需求,便能通知大安区的分行主动与客户联系。
因此,与其对低利环境叫苦,金融数位化时代的新想像,才是更值得积极掌握的未来。
《商业周刊第17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