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藉融合之名 行统一之实

文/李虎门

自2018年8月中国大陆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再到9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台湾方面对于居住证的政治效应相当警惕。

官方以陆委会代表,在例行记者会认定居住证为北京对台内国化」之作为;至于民间,也有学界与公民团体轮番召开记者会,纷纷指称居住证对台有「被国民化」风险。

面对北京频频出招,体现出当今两岸政治博弈,台湾处于被动姿态外,不仅「抓不住」陆方对台思维,更摸不清台湾民众的真实需求,也无能提出具体对策,只能一「批」置之。

曾用政治号召应对台湾问题

当前,中共在两岸关系走向中逐渐扮演「拉力」角色,该如何解读居住证,也是现今两岸社会瞩目的焦点。若要细究北京颁布居住证的思维逻辑,仍须回到今年初的「惠台政策」脉络,以及中共总体对台战略的演变来理解。

众所周知,由于两岸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决定台湾问题绝不会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然而,万事起头难,中共建政伊始,碍于国力考量,对于解决台湾问题,大多以「口头上」进行对台喊话,像是1951年北京与西藏签订《十七条协议》,中共便以此宣称,成功地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的问题。此后,中共多次以该模式作为对台政策,企图说服台湾与北京进行谈判。

接着,1963年周恩来综合两岸局势,提出具体的「一纲四目」,企图游说蒋介石「回归祖国」,主张只要台湾同意,除了外交事务外,其余权力一律保留予台湾,且北京可援助其一切需要。这套「政治号召」在之后的1980年代,邓小平亦多次运用,但台湾始终不为所动。

1984年中国大陆与英国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列出北京对港治理的基本方针,即为「一国两制」原则之下,中共确保社会主义制度不会在香港实行。原本为台湾量身打造的统一模式,反而让香港先行,但「一国两制」迄今仍是北京对台的宣传卖点。

文攻武吓到大举让利

邓小平身影逐渐隐没后,江泽民主导的对台政策,可从1999年「两国论事件」为分界点,前期「文攻武吓」(军事吓阻),后期则主张「大国关系」(美国施压);同时辅以经贸交流,企图「以商围政、以民逼官、以通促统」等。但整体而言,北京仍出于「政治」思考起点,更难收杜绝台独之效。

胡锦涛接任后改弦更张,寄望透过「社会经济互动」,争取台湾民心。即使中共于2005年推行《反分裂国家法》,看似强势,但在之后一年内,大陆对台又至少展现12项柔性作为,包括两岸包机直航、水果免税登陆、台生学费调降、开放赴台观光等,盼借此深入台湾经济、社会层面。

简言之,胡锦涛的对台政策在于「大举让利」,透过直接施惠于台湾民众,试图影响民意走向,并左右对陆政策。可惜事与愿违,大陆释放的和平红利反而使得台独更大胆激进,又由于国民党的买办型政党属性,垄断大陆释放的经济红利,未能在台湾内部形成普惠体系,台湾民心不但没有产生翻转,反而在这段期间涌现更多的排斥情绪。

重新审视民心向背

观察当时的环境背景,根据行政院主计总处资料显示,马英九任内陆续遭受全球金融海啸、欧债危机影响,平均经济成长仅有2.8%,远低于全球平均3.3%。在如此低迷的景气中,感觉社会充满不公、对未来无望的「天然独」年轻世代成为社会主流群体,与两岸局势正面对决。

同时,中共对台改走「大举让利」的做法,虽说是「直接施惠于台湾人民」,事实仅有特定的政党、工商与民间社团能依此途径获利,广大的台湾民众「无感」,雨露无法均霑。

这一切让绝大多数台湾民众,特别是背负沉重压力的年轻世代,把不满情绪诟病政商买办集团,以至将矛头指向当时的两岸当局。

有鉴于此,中共开始改变对台思维,往青年身上着力,分别于2015年与2017年推出青创政策,旨在加强「台湾基层一线、青年一代」交往交流,然而,地方政府无法有效贯彻北京意志,台青赴陆发展宛如无头苍蝇般,无所适从。

直到2018年,中共新推一波惠台政策,不再奠基于让「利」攻势,着以更多细腻操作,给予赴陆台人同等待遇,且大陆各省市争相提出相应的施行细则,瞄准台湾社会现实所需,步步攻心。显示从北京到地方政府对台政策的「纠错」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岛内特性北京看得见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过去对台政策,锁定身处台湾的台湾人,而从今年初的惠台政策一路到居住证来看,更专注在陆的台湾人,整体上转为更加侧重于个人。

如此转变,莫不与北京更加掌握台湾社会文化发展有关。首先,在认同上,自国民政府迁到台湾以来,台湾人民被教育「汉贼不两立」,即便到现在,其精神仍深植台湾社会,加上「天然独」的兴起亦不容小觑。换言之,只要台湾仍弥漫着两种认同,中共投入再多资源在台湾本岛上,也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回头检视过去对台政策,更是如此。

其次,台湾本身是个外向型的经济体,人才流通海外的频率极高。尤其,随着中国大陆经济快速崛起及台湾职场环境欠佳,大幅加速人才移动的步伐。根据2018年1111人力银行调查统计,近四成大学新鲜人想出去工作,至于「最想去工作的海外地区」,以62.53%的中国大陆为第一,其次则为美加的48.95%。

基于以上两项社会文化特质,北京看得很清楚,也明白对台湾的优势所在。无怪乎北京将政策对象转移至赴陆台人,以细致的方式,从社会经济着手,试图「模糊」台人在陆的政治界限,犹如中国版本的「大熔炉」。

18码居住证让台人更融陆

平心而论,「大熔炉」一说正被多元文化论者挑战,若将此说法套用于北京现行的惠台政策,或许更能看出其中端倪。

过去本刊曾分析,中共要的不是台湾人认同共产党及其政治体制,而是鼓励台湾青年适应往返两地生活,让两地「界线感」愈趋模糊。

的确,从年初的惠台政策到居住证可发现,台面上是给予赴陆台人更为便利的生活,同时希冀台人能够「融」入中国大陆。就如同外界认为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对美国生活方式与价值怀有憧憬,从而群聚美国,塑造出一个大熔炉。所以,炉中成员都认同美国人,且不论背景为何,都以身为美国人为荣。但是「美国人」代表的并不是文化或族群上的意义,而是居住地与公民身份的称谓。

进一步言之,大陆正在为台湾人提供「美梦」作为诱因,若拥有居住证,使得赴陆台人感到生活便利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假使未来中国梦远比台湾梦更易成真,移居者当然多会选择逐「梦」而居,届时也就达成中国大「融」炉的目的。

总结来说,两岸互动模式,以前台湾总是主张「先经后政」,中国大陆则相对急切于「先政后经」。如今态势已然翻转,无论是惠台或是居住证,都说明北京看准台湾社会需求,从而发挥中国大陆资源优势,破除政治与经济孰先的二元逻辑,走上一条新途径。换言之,一旦满足台湾人的实际需求,提供更优质的生活选项,政治问题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