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复甸/摆烂的立法院密室打开了吗?
文/李复甸
第九届立法院已经开议两个星期,除了开议当天的立院职员为立委撑伞的红毯秀,还有新科女立委年假带着男朋友高调出游,引发媒体关注之外,未见任何不同。第一次由民进党占过半席次,且由民进党「完全主持」的国会,至今看不出来任何新的气象。
民进党在立法委员及总统选举时都以立院公开议事,党团协商透明,作为重要诉求。国民党也以攻击党团协商作为党内斗争的话题。可是立法院报到开议之后,基本的议事规范并未修改。立法院议事规则规定,各种委员会开会时,除出、列席及会务工作人员外,是不得进入旁听的。立法院现有的旁听,只限于院会。而且无论是否为媒体记者、非商业媒体记者或一般民众,都只能坐在二楼旁听区。非属商业媒体的公民记者的采访计划还得提交审查,由立委审查监督立委的记者的采访计划。院会其实除非争议案件交付表决外,既没有甚么意义,更没有看头。因此,不大量释放委员会的旁听,根本是呼咙民众,目的是骗选票。
至于要求党团协商透明,更是骗人的把戏。民进党或是时代力量一直认为协商就是扭曲操弄,一经妥协就不具有正当性。马英九总统不知是没作过立委,不知道党团协商的重要性? 还是为了搞党内派系斗争,想要斗垮王金平而想丑化党团协商,迫不及待地将党团协商抹黑成密室政治。其实,党团协商是立委们对法案缺乏共识时,避免各方僵持,由各党团间进行磋商,以决定出更能达成共识的方案。
立院党团协商共分成三种,可以是:(1) 各委员会议案党团协商:由各委员会议案党团在各委员会审查中,由主席裁决进行;(2)院会议案党团协商:由议案的院会说明人担任主席,召集各党团派出两人参加;最后才是(3) 党团协商会议:由院长、副院长、及各党团负责人或党鞭出席参加,由院长主持。议会本就是追求共识作成决议的场域,有共识总比表决要和缓且迅速。假如凡事都要表决,不经协议磋商形成共识,势必演变成逐条表决的「焦土抗战」。一昧污名化党团协商其实是不对的。
党团协商之弊不在黑箱作业,也非利益交换,而在于未向社会大众交代协商决定之原因。民进党大声疾呼的协商公开,在明眼人心目中根本是个骗局。在鼓动大众形成反对党团协商的刻板印象后,却不可能改变政治是妥协的艺术的本质。党团协商公开的部分,定然只是有了协商结论以后「公开上映」的节目,真正的协商部分依然是在幕后秘密进行着。
目前,只有政府提案的条文有详细的立法或修法意旨,作为日后适用法律时之参考。但是在委员会提出之提案,或经由协商而确定的条文,通常就没有立法或修法意旨,造成日后不明当时立法过程与立法知缘由。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立法院真正需要打开的密室其实是委员会。看看立法核心的各委员会出席情形,真叫人心寒。新闻媒体太不认真,或是年轻记者各专业领域的知识太差,没有把委员会当作报导的重心。
立法委员在委员会失去表现机会,以致极少委员以委员会为主场。一些作秀的国会观察机构仅以签名报到资料考核委员出席,真是可笑。当年我初到立法院报到后,有人给我一张路线图,依图走一圈,八个常设委员会绝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可保委员会出席率百分之百。各委员会转一圈,都签上名就离院,会比专注地守在一个委员会要认真吗? 要认真考察各委员勤惰,要打开立法院密室,恐怕要先考察新闻媒体记者是否称职才行。
期盼有一天,各报已经升级到管理阶层的老记者都能站上第一线,即使挑议题,偶一为之都行。给后生小辈作点榜样,也给不成材的立委一点颜色瞧瞧。只有舆论监督发挥功能,才能真正改变密室政治的丑陋面目。
●作者李复甸,中华民国仲裁协会理事长、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研究所教授、执业律师。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