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四壮集-手帖

战争,死亡,亲人流离失所生命的被践踏荼毒,大概可以想像七八岁以后,王羲之看到的、听到的、谈论的,都是死亡,灾难,哀祸。「手帖」像南方岁月里一则一则哀伤的故事,那么哀伤,因此他常常只是淡淡地写信问朋友──「卿佳不?」──你还好吗?

四月底,觉得花季都过了,其实不然。走在河岸边黄槿花开得正盛。

朋友中认识黄槿的不多。小时候家住在河边,在未经整理的河滩烂泥地常有密聚的黄槿。树干不挺拔,枝茎扭曲错乱,结成木瘿疙瘩,像古人批评的朽木。很难拿来做家具栋梁,却使人想起庄子说的「无用」之材,因为「无用」才逃过人们的砍伐吧。

黄槿却不是完全无用,黄槿巴掌大、椭圆、近似心型的叶子,台湾民间常采来衬垫糯米粿。红的龟粿,衬着黄槿的绿叶,是童年鲜明的记忆

小时候在河滩玩耍,在密密的黄槿树丛里钻来钻去,常常会看到一只死猫尸体,悬挂在不高的黄槿树枝上,腐烂了,嗡聚着一群苍蝇,发着恶臭。

黄槿,姿态低矮虬曲,有点卑微猥琐,生长在肮脏的烂泥滩,悬挂着动物腐臭尸体,这样的树木,好像很少人注意到它也开着美丽的花。

然而,黄槿的花的确是美丽的。

黄槿花式娇嫩黄色,小茶杯那么大小,五瓣裂萼花蒂处圈成筒状,上端顺时钟向外翻转。形状优美,像一盏清初官窑的鹅黄细瓷茶钟。特别是映照着阳光,花瓣透明成黄金色,花瓣一丝一丝的筋脉细纹,整齐洁净,清晰可见,使人想起女子藏在腰间的细丝绢帕。

黄槿花最美的地方是蕊心深处一抹深艳的紫色,包围在一片嫩黄色间,那浓艳的紫使人触目心惊。一枝强壮的雄蕊墨紫深处直伸出来,颤颤巍巍,全心绽放,透露生命在春天无所忌惮的繁殖欲望。

黄槿是顽强的植物,耐风,耐干旱,耐咸碱,因此常常蔓生在海河交界的岸边,在潮汐来去迅速的烂泥河滩。

很少人认识黄槿,或许是因为这花凋落特别快,还开得盛艳,却一朵一朵掉落一地。

散步时,常常是因为看到地上落花,才发现有一株黄槿树。

花掉落地上,也还完整。我捡起来把玩,黄紫的色彩对比,花瓣迷离的筋脉,都如常鲜艳,但已经凋落了。

人们能够认识的花,有时是可以瓶插赏玩供养的花,黄槿来去迅速,它的美,顷刻凋零,不容有长久记忆。

有时候看王羲之的手帖,会无端想起初到南方的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花?

王羲之如果确切生在公元三○四年,那么,在三一一年永嘉之乱的时候他应该是七岁或八岁的孩子

跟随在父母亲人后面,一大家子,匆匆忙忙,在战乱中从北方向南方逃难。

七岁八岁的孩子,兵荒马乱的路途中,看到了什么?

沿途倒下去饿死、累死、被杀死或病死的人,随意挖了坑掩埋;或者,只是抓一些枯草稍稍遮掩,不多久就被饿慌了的野犬啃食拖走。

永嘉之乱,西晋政权瓦解,南下的游牧民族四处屠杀动则数万人

贵族士绅家庭向南逃亡,留在北方的祖先坟墓被毁坏,刨挖棺椁,盗劫财物珍宝,尸体随意丢弃。

王羲之的家族是北方豪族,他的伯父王导在战乱中辅佐晋元帝在南京建立政权,结合南方士族,稳定了局势。

他们在北方的祖坟正是敌人一再毁坏荼毒的对象。

王羲之的「丧乱帖」里说的是──「先墓再离荼毒」,祖坟再一次被破坏蹂躏,「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那是残酷到无法想像的年代,那是嚎啕大哭的年代,那是人性被摧毁绝望无告的年代,痛到心被贯穿,痛到肝被贯穿,痛,却无可奈何──

王羲之的手帖里重复用得最多的字是「奈何」「奈何」──

战争,死亡,亲人的流离失所,生命的被践踏荼毒,大概可以想像七八岁以后,王羲之看到的、听到的、谈论的,都是死亡,灾难,哀祸。

他给朋友写信说──「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

「手帖」像南方岁月里一则一则哀伤的故事,那么哀伤,因此他常常只是淡淡地写信问朋友──「卿佳不?」

你还好吗?

读着南朝的手帖,我还是在想:王羲之初到南方,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