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癌症免疫治疗药物纳健保给付 最大受惠者曝光

免疫疗法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将纳入健保给付,最快12月上路。图/shutterstock

免疫疗法带给癌友新希望,但完整疗程费用常超过数百万元,逼得人喘不过气,病友团体呼吁将之纳入健保的声音始终不断。健保署全民健保药物共同拟定会议(以下简称共拟会议)在2018年8月16日通过,免疫疗法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将纳入健保给付,最快12月上路。若以病友体重60公斤计,一个疗程可比现今省下约165万元。

健保署指出,这次给付条件是「肿瘤无法切除或已转移的第3期或第4期黑色素瘤病人,先前曾接受过至少一次全身性治疗失败或无法耐受其副作用,且身体状况良好」,每年约有100位病友受惠。厂商估算的数目则是约60位。

恶性黑色素瘤是皮肤癌致死率最高的癌种,初期外观像颗黑痣,常被忽略。香港艺人谢霆锋曾自曝拍电影《十月围城》时剃光头经纪人一眼看到他左耳上方有个黑痣,不过当时他也没在意;直到自己再为电影剪短头发,经纪人警觉黑痣变大,他才去检查,幸亏及早发现是黑色素瘤,切除后无大碍

下一波纳入给付的可能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友

100名癌友数目虽少,但为后续更多免疫治疗纳入健保敲开大门。为什么第一波是黑色素瘤先通过给付?共拟会议主席、和信治癌中心医院药学进阶教育中心主任陈昭姿表示,免疫治疗药物跟标靶药物(多数对单一癌症特别有效)不同,一种药可能对多种癌症都有效果。已经在台湾上市的第二代免疫治疗药物,适应症范围更广,例如对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都有不错的疗效,因此这两项适应症是可能优先被讨论的对象

陈昭姿指出,下一个被核准给付的对象可能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晚期患者,因为病人数众多,财务负担预期将加重。她也呼吁,在健保资源有限下,病人除了等待其他免疫疗法药物纳入给付,「部分负担」或许也是个加速给付的解套办法

若治疗费用不是全由健买单,而是病人自付一定的百分比,例如10%或更高,如同其他临近国家,包括日本与韩国等,这样健保就能腾出空间(例如:放宽原先给付条件)让更多病人提早得到给付。「在健保财源困窘的现况下,参考其他国家方式,这恐怕是最务实的做法。」她说。

免疫治疗首纳健保揭示了癌症治疗的新里程碑。《康健》整理免疫疗法必知事项,一次报你知。

想接受免疫疗法,先了解4重点

1. 免疫药物不能取代其他治疗

「癌症的常规治疗还是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没有改变,」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免疫肿瘤学卓越中心主任张文震表示。

虽然就理论上来说,病人似乎趁体力还好、愈早期接受治疗,疗效会较好,但目前免疫新药临床试验大多是针对既有治疗都已无效或复发的病人,还没办法证实早期就接受免疫治疗的效果会比传统治疗来得好。因此,现阶段不建议将免疫治疗作为第一线的唯一治疗。

免疫药物的原理是激发人体的免疫细胞杀死癌细胞。(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2. 使用免疫药物也可能有副作用

免疫药物的原理是激发人体的免疫细胞杀死癌细胞,使用这类药物也可能引发病人免疫反应过度,俗称「免疫风暴」。可能出现的反应包括全身性皮肤红疹肠炎导致的腹泻、脑下垂体发炎以及肝毒性等症状。早期也有病人在试验过程中死亡。

其他一些非免疫相关的副作用则包括疲倦、掉发、皮肤痒肝肾异常等,但这类副作用通常较不严重,病人只需配合用药与适度休息就可改善。

张文震指出,免疫机制十分复杂,病人的反应也可能同时牵涉到肿瘤科风湿免疫科胃肠科内分泌科等的问题。他建议,治疗时,应尽可能选择能跨科整合照顾病人、且具有治疗经验的团队

3. 如果你的癌症不在免疫药物的适应症清单中,建议可参加临床试验

由于目前在许多一、二期临床试验中,免疫药物对不少癌症看似有些效果,病友们不免会想在主管单位核准的适应症以外尝试使用这类新药。

台北荣民总医院教授级顾问医师蔡俊明表示,未被列入适应症内的癌症,代表还需要更多完整、严谨的试验结果来证明其安全性与疗效,因此比较好的方式应该是先找主治医师讨论,看看是否有合适的药物临床试验可以参加。

4. 若参加药物试验计划却抽到对照组,记得向医师坦言心中疑惑

蔡俊明说,其实现有的新药临床试验,为了保障病患权益,即使是对照组,也会尽可能采取现有治疗的最佳方案。

「可以理解病人的心情,但如果病人统统只选择实验组,临床试验做不下去,」蔡俊明说,较理想的方式是在过程中,遇到任何疑虑或需求时,都提出来和医疗团队讨论。例如少数情况中,接受化疗的对照组,被规定不能使用可能效果次佳的标靶药物。但即便如此,治疗过程中,医疗团队也会持续追踪病人状况,甚至因病人病情需要,调整治疗。如果真的觉得不满意,病人也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