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幽门杆菌会得胃癌吗? 医师:罹癌机率大

▲卫生福利部台南医院胃肠科医师蔡郁清指出,有胃癌家族史民众,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感染幽门杆菌,以降低罹癌机率。(图/记者林悦摄)

记者林悦/南市报导

一名40岁上班族李小姐,因检验显示幽门杆菌阳性,李小姐觉得很担心,因为她在报章杂志上看到幽门杆菌感染会导致胃癌,而她的父亲也是胃癌病患,因此到医院寻求建议及进一步的治疗,卫生福利部台南医院胃肠科医师蔡郁清指出,感染幽门杆菌罹癌机率大,防治不容忽视。

蔡郁清医师说,「幽门杆菌」顾名思义即是生长在胃部的一种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在1984年由两位澳洲学者马歇尔华伦,共同发现幽门杆菌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病因,二位学者也因为这个发现而在2005年得到诺贝尔医学奖

世界卫生组织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门杆菌为第一类的致癌物。(图/记者林悦翻摄)

之后陆续的研究发现幽门杆菌也是胃部淋巴瘤及胃癌的重要风险因子,世界卫生组织亦早在1994年即宣告幽门杆菌为第一类的致癌物。一旦得到幽门杆菌感染终其一生约有1%至4%的人得到胃癌。在这之中,若有胃体部为主的发炎、胃黏膜萎缩及癌前病变,如肠上化生,解痉多肽化生时,胃癌的风险将更增加,而台湾人胃幽门杆菌带原率约为5成左右,其防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106年1月,由台湾消化系医学会林肇堂理事长、南医许博翔院长及台大吴明贤教授领导多位国内研究幽门杆菌首屈一指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整合大量世界各地及台湾本土研究成果,而整理出的幽门杆菌诊疗共识,刊登在幽门杆菌研究为主的知名期刊“Helicobacter”发表,而一向指引胃幽门杆菌临床诊疗的马斯垂克共识(Maastricht consensus)也发表了第5版,其中均认为治疗幽门杆菌的感染能降低产生胃癌的风险,然而如果已经产生如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再治疗的话,降低癌症风险的效果将大打折扣,这时除了幽门杆菌的除菌治疗外,按照胃部病理变化的风险程度(如胃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严重程度及其在胃体部的侵犯程度),安排后续的胃镜追踪也很重要。

以李小姐为例,她是胃癌病患的一等亲,属于胃癌的高风险族群,在包含我们本土的研究成果在内的多项研究均显示,胃癌病患的家属在得到幽门杆菌后,癌前病变产生的比例较高且发生较早,如肠上皮化生,在30岁时就约有3成的胃癌病患一等亲表现此一癌前病变,所以建议李小姐需接受胃镜检查评估癌前病变是否已存在。而对于像李小姐一样的胃癌病患的家属,了解自己是否有幽门杆菌感染并及早除菌就很重要了。

▲幽门杆菌与胃部多种疾病相关。(图/记者林悦翻摄)

除了胃癌病患的家属及已经表现癌前病变的感染者,以下几种情形也建议接受除菌治疗:一、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二、胃黏膜淋巴瘤患者;三、患有萎缩性胃炎;四、经由内视镜或外科手术切除胃癌后仍有幽门杆菌感染的人;五、本身具有强烈意愿想接受除菌治疗的带菌者(需自费);六、特异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患者;七、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八、反复胃部不适的患者,有这些情形的民众别忘了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幽门杆菌的带菌者!

蔡郁清医师强调,治疗幽门杆菌需施以抗生素处方,至少服药10-14天以上,目前约可达9成杀菌效果,但千万不中断服药治疗,否则会效果一次一次打折,而变得难以治疗。